1937年冬天,被抓的女红军吴富莲躺了三天牢房,半夜忽然嚼断了根钢针。狱卒进来时,人已经直挺挺躺着,衣服上全是血。 1952 年福建上杭稔田镇的冬日,寒风卷着枯叶。 吴富莲的娘坐在茅草屋的土炕上,手里捧着件土布褂子。 褂子的针脚又密又匀,是女儿 1931 年参军前留下的,如今已泛白。 她指尖划过针脚,眼泪滴在布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印记。 娘总想起 1922 年的夏天,10 岁的吴富莲跟着自己学针线。 线穿不进针眼,女儿急得额头冒汗,却没哭,只是反复试。 有次针扎进指尖,血珠渗出来,她也只是吮了吮,继续缝。 “丫头,歇会儿吧。” 娘劝她,她却摇头:“学会了就能给爹缝衣裳。”那时候,谁也没料到,这双拿针线的手,后来会握枪打仗,会握着钢针赴死。 1930 年红军来镇上时,吴富莲刚满 18 岁。 她跟着红军战士学认字,听他们讲革命道理,眼睛越发明亮。 有天晚上,她偷偷跟娘说:“娘,我想参军,让穷人都过上好日子。”娘舍不得,却知道女儿的脾气,只能默默帮她收拾行李。 临走前,吴富莲连夜织好这件土布褂子,塞给娘:“娘,想我了就看看它。”1933 年,吴富莲从部队寄来一封信,字写得歪歪扭扭。 信里说自己入了党,成了妇女独立团的一员,还学会了打枪。 “娘,我跟着队伍打土豪,百姓都夸我们好。” 信里满是自豪。 娘把信藏在枕头下,每天睡前都拿出来读,仿佛女儿就在身边。 后来,信来得越来越少,最后一封是 1936 年寄的,说要过草地了。 1937 年 1 月,河西走廊的战斗败局已定,吴富莲被俘。 马家军把她关在阴冷的牢房里,第一天就来逼问红军的情报。 “说!你们还有多少人?藏在什么地方?” 士兵拿着鞭子威胁。 吴富莲咬着牙不说话,鞭子抽在身上,疼得她浑身发抖,却没哼一声。 她知道,一旦开口,战友们就会陷入危险,信仰也会碎得彻底。 接下来的两天,折磨没停过。 马家军不给她饭吃,渴了只能喝牢房地上的脏水,还故意在她面前提 “投降”。 “只要你认错,就能住好房、吃白面,比跟着红军受苦强。” 长官假惺惺地说。 吴富莲啐了口血沫:“我就是饿死、打死,也不会当你们的走狗!” 她摸了摸衣襟里藏的钢针 —— 那是长征时缝补军装的,现在成了最后的希望。 她清楚,马家军不会善罢甘休,继续折磨下去,自己可能撑不住。 更怕的是,万一被折磨到失去意识,不小心泄露了情报,那才是最大的耻辱。 与其被敌人当成 “战利品” 炫耀,不如用自己的方式,守住最后的尊严。 第三天夜里,她趁着狱卒睡着,悄悄掏出钢针,咬着牙往自己身上扎。 钢针穿透皮肤的疼让她眼前发黑,却也让她更清醒 —— 这是对信仰最后的坚守。 1937 年春,镇上有人从河西走廊回来,带来个坏消息。 那人说看到红军和马家军打仗,有个福建籍的女战士被俘后宁死不屈。 娘的心一下子揪紧,整夜睡不着,总怕那个女战士是女儿。 她托人四处打听,却再也没得到吴富莲的消息,只能对着褂子发呆。 1949 年解放后,政府工作人员找到茅草屋。 他们给娘带来抚恤金,说吴富莲在 1937 年被俘后牺牲了,是烈士。 娘没哭,只是把褂子叠得整整齐齐,放进一个旧木盒里。 “俺闺女是好样的,没给家里丢脸。” 她对工作人员说,声音有些沙哑。 从那以后,每年清明,娘都会带着褂子,去镇上的烈士碑前祭拜。 1955 年,娘的身体越来越差,却总惦记着找女儿的墓。 她听说女儿牺牲后被埋在河西走廊的山里,就想亲自去看看。 可路途太远,她年纪又大,最终没能成行,成了一辈子的遗憾。 临终前,她把褂子交给邻居,叮嘱:“帮俺好好留着,别让它丢了。” 邻居含泪点头,把褂子收好,像保管宝贝一样。 1980 年,当地政府为吴富莲立了纪念碑,就在镇上的广场。 纪念碑上刻着她的事迹,还有那张唯一留存的黑白照片。 每年清明,都有学生和群众来献花,听老人讲她的故事。 当年吴富莲帮助过的小战士,后来成了干部,也来祭拜过。 她站在纪念碑前,哽咽着说:“吴政委,我们没辜负您的期望。” 如今,吴富莲的事迹,被写进当地的教材,让孩子们了解这段历史。 那根结束她生命的钢针虽未找到,但她为信仰献身的精神,永远留在了人间。 信源:她是长征中唯一牺牲的女红军,被俘后吞针自杀,8名匪徒抬棺埋葬 2025-08-27 06:04·搜史君
这事情真是太有趣了!把全网的网友都笑不活了。近日,一重庆男的去相亲,一听女方是二
【176评论】【1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