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体人陈凤馨:大陆之所以不打台湾省,不是因为我们官兵多么英勇,无人机、雷达锁定多么厉害,是因为大陆同胞喜欢我们,所以不愿意打我们,当大陆人民讨厌我们,台湾就没有什么“屏障”了,如果说中国大陆理性判断,我对你再怎么好,都没有用的时候呢? 长期以来,台湾岛内总有人热衷于编织“军事神话”。从吹嘘“雄风导弹”能封锁福建沿海,到宣称“爱国者系统”天下无敌,甚至有人喊出“台军战力亚洲第一”的荒诞口号。 但现实很快撕碎了这些泡沫。2023年台军试射“爱国者”导弹时,两发导弹中一发自爆,另一发勉强升空却被解放军电子战飞机全程“围观”;号称“亚洲第一”的台军舰艇数量,仅是解放军的六分之一;更讽刺的是,台军主力装备中,90%的核心零件依赖大陆供应链。 这些数据背后,是解放军早已形成的代际优势。2022年8月围岛军演期间,东风导弹直接飞越台岛,军舰将台岛围得水泄不通,连美军航母都不得不后撤数百公里。 而台军引以为傲的“防空网”,在解放军歼-16D电子战飞机面前,瞬间沦为“瞎子”——2023年台海上空对峙时,解放军飞行员一句“有种开火控雷达照”,就让台军战机集体哑火。 军事上的悬殊差距,只是两岸关系天平的一端。另一端,是大陆用真金白银筑起的经济纽带。ECFA框架下,台湾每年享受数百亿关税优惠,石化、机械、农产品等行业深度依赖大陆市场。 2024年大陆终止134项产品关税减让后,台湾石化行业瞬间损失数十亿;台积电70%的订单来自大陆,当美国怂恿其赴美建厂时,却发现设备、技术全得靠大陆供应链支撑。 但比经济捆绑更牢固的,是血脉相连的情感认同。每年海峡论坛期间,数万台湾民众跨海而来,与大陆同胞聊经贸、谈文化,基层民众围坐喝茶拉家常的场景,像极了邻里串门。 这种情感不是空谈,而是体现在具体行动中:疫情期间大陆优先保障台湾医疗物资,地震时解放军第一时间展开救援,青年交流项目中大陆高校为台湾学生预留大量名额。 陈凤馨的发言之所以引发震动,是因为她戳破了岛内某些势力精心营造的幻觉。她直言:“当大陆人民讨厌台湾时,台湾就没有任何屏障了。”这句话背后,是大陆民众耐心逐渐耗尽的现实。 近年来,台湾当局推动“去中国化”教育,篡改历史教材;勾连外部势力进行军售,将台湾变成地缘政治棋子;更在社交媒体上散布仇恨言论,公然污蔑国家形象。这些行为,正在消磨大陆民众的包容心。 数据显示,台湾岛内对大陆的好感度已降至三成以下,负面看法超过六成。但陈凤馨也提醒:“大陆的战略耐心不是无限的。”她列举了解放军持续演训、经济措施调整等预警信号,强调一旦大陆认定“善意无效”,将转向更决断的举措。 这种转变不是情绪化的爆发,而是基于理性计算的系统行动——从火箭军远程打击预案,到东部战区常态化巡航,大陆早已为各种可能性做好准备。 陈凤馨的发言,本质上是在历史关键节点发出的警世钟。她既不是传统的“统派”,也非激进的“独派”,而是以媒体人的专业视角,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在绝对实力面前,任何“军事神话”都是纸老虎;在血脉亲情面前,任何政治算计都显得短视。 当台湾某些势力沉迷于“倚美谋独”的幻梦时,他们或许忘了:美国卖给台湾的武器,价格是市场价的三倍;美国政客口中的“支持”,换来的是台湾半导体产业被掏空;而大陆始终保留的和平选项,才是台湾民众真正的“保护伞”。 如今,两岸关系的天平正在倾斜。陈凤馨的发言,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岛内某些势力的虚妄,也映出了大陆民众的清醒。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每个人都要回答一个问题:是继续做被政治操弄的棋子,还是抓住最后的机会,回归民族大义?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决定台湾的未来走向。 那么,你是否也思考过:在两岸关系中,情感纽带与现实利益究竟该如何平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郭正亮说,郑丽文多聪明啊,人家不会向中国大陆隔空喊话,也不会要求对岸军机不绕台,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