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92年,武汉小摊贩2年捡到2个女婴。为了抚养她们长大成材,他做3份活,终生未娶。不料,当小女儿考上大学时,她的亲生父母来认亲了。可小女儿说道:“我的父亲只有一个,他叫杨申林。” 1984年,34岁的杨申林为了摆脱老家的贫困,千里迢迢从河南农村来到了武汉,这个在建筑工地上挥洒汗水的男人,心里揣着最朴素的梦想:攒钱,娶妻,安家,他用汗水换来的积蓄在工人村的菜市场租了个摊位,日子虽苦,但有盼头。 一次,杨申林出门倒垃圾,垃圾桶旁一声婴儿的啼哭让他停下了脚步,那是个出生不足月的女婴,身边只有一张写着生日的纸条。 当邻居得知他捡到一个孩子时,很多人都劝他将女婴送到孤儿院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可当婴儿的小手紧紧抓住杨申林的指头时,他心软了,他决定收养这名女婴。 为了每天10块钱的奶粉,他拼尽全力,一个大男人手忙脚乱,甚至不得不把老家的父亲接来帮忙,仅仅两年后,1995年4月,几乎在同一个地方,他又发现了一个7个月大的女婴。 这次做选择时他没怎么犹豫,这个选择不仅证明了他之前那次行善举动是真心的,还让他彻底放弃了结婚生子、过普通人生活的想法,从此以后,“父亲” 这个身份就牢牢固定在了他的人生里。 杨申林的家庭开支情况和普通人的家庭经济规划不一样,他每天收入只有三四十元,却要承担两个孩子的生活费用,很快,他连摆摊的租金都付不起了,只能换成一辆破旧的板车,推着板车到处流动贩卖东西,以此谋生。 这辆板车对他们很重要,车上挂着孩子用的奶瓶,放着尿布,两个女儿都是在这辆板车上慢慢长大的,板车既是杨申林赚钱养家的工具,也能让人看到他对女儿的父爱。 虽然家里物质条件很差,但一家人的感情却很好,杨申林从来没有后悔过收养孩子,他说两个女儿就像老天送给他的 “礼物”。 两个女儿也很懂事,看到父亲收摊回来,会主动帮父亲捶背捏肩,杨申林一直认为,自己的责任是多赚钱养活孩子,而孩子的责任就是好好学习。 有一次,小女儿心疼他太辛苦,提出想退学帮他做生意,杨申林很少见地发了火,不同意女儿退学,后来,小女儿考上了军校,在体检做 DNA 检测时,意外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 一边是多年没在身边、物质条件很好的亲生父母,另一边是陪着自己长大、家里条件不好的养父杨申林,面对这样的选择,小女儿没有丝毫犹豫,坚定地选择留在杨申林身边。 她给出的理由很简单,却让人感动:“如果当初没有他,我早就饿死了。” 姐姐大静也说 “他不是亲生父亲,却比亲生父亲还好”,这句话更是温暖地证明了杨申林多年的养育之恩有多珍贵。 后来,大女儿考上了武汉大学,还读到了博士;小女儿在军校学习,两个女儿取得的成绩让杨申林这么多年的辛苦付出有了回报,也证明了亲情不一定要靠血缘来维系。 杨申林的故事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好人好事,近二十年来,他靠着辛苦劳动独自抚养孩子,还忍受着孤独,用自己的行动重新诠释了 “父亲” 这个词的意义。 他没有给两个女儿血缘上的联系,却给了她们活下去的机会,还为她们创造了通往未来的各种可能,最后,他得到的回报是,在两个女儿的心里,他是独一无二的 “父亲”。 参考资料:河南男子放弃娶妻生子组建家庭 抚养俩弃婴长大.央广网
[微风]1992年,武汉小摊贩2年捡到2个女婴。为了抚养她们长大成材,他做3份活
千浅挽星星
2025-10-16 16:44:2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