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原本不是搞稀土的,而是提炼核燃料的,当初苏联撤走援华专家,就是徐光宪站出来,推翻了苏联传授一半的沉淀法路线,改用自研萃取法,成功制造武器级核燃料钚。 徐光宪这名字,后来总跟“稀土之父”绑在一起,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最初的战场根本不是稀土矿,而是核燃料提炼车间。 上世纪60年代初,苏联突然撤走了所有援华专家,临走前还把核燃料提炼的关键技术资料撕得粉碎,只留下个半吊子的“沉淀法”路线——说白了就是教了点皮毛,真要靠这法子造武器级核燃料钚,简直是天方夜谭。 当时全国的核研究项目都卡了壳,实验室里的工程师们对着残缺的图纸愁得睡不着觉,这可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事,没人敢拿主意。就在这节骨眼上,一直在研究化学分离的徐光宪站了出来,一开口就炸了锅:“这沉淀法根本走不通,得换条路。” 没人敢信这话,毕竟苏联专家的技术在当时算是“权威”,可徐光宪没管那么多,抱着一堆化学试剂泡在实验室里。他琢磨着,沉淀法效率低还提纯难,不如用萃取法——靠化学溶剂把钚从原料里“捞”出来,既能保证纯度又能提高产量。这话听着简单,做起来却难如登天,没有参考资料,没有设备参数,连合适的萃取剂都得自己配。 他领着团队白天做实验,晚上算数据,桌上的草稿纸堆得比字典还高,有时候熬到天亮,结果却还是失败。 就这么折腾了大半年,终于让他摸到了门道,用自研的萃取工艺,真把高纯度的武器级钚给提炼出来了。 这一下,不仅解了国家的燃眉之急,更给后来的“两弹一星”工程铺了块关键的基石。谁也没想到,这个没留过洋、没靠过外援的化学家,硬生生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本以为徐光宪会在核领域深耕下去,可他的目光很快又被另一桩事揪紧了。他偶然看到一份外贸数据,差点没气炸:中国的稀土矿被当成“土疙瘩”贱卖,欧美国家几美元一公斤收走,提炼成高纯稀土后,翻几百倍价格卖回中国。 稀土这东西可是“工业维生素”,导弹、芯片、雷达都离不了,等于我们守着金山却在捡芝麻。徐光宪当即拍了桌子:“这亏本事不能再干了!” 就这么着,五十多岁的他跨界转行,一头扎进了稀土研究。身边的人都劝他,核领域已经功成名就,稀土是块硬骨头,何必折腾?可他就认一个理:国家缺啥,咱就研究啥。 稀土提纯的难点在于,17种稀土元素性质太像,就像17个孪生兄弟,想把它们分开比登天还难。当时国外垄断着最先进的分离技术,对中国严密封锁。 徐光宪又拿出了研究核燃料的那股劲,还拉上了同样是化学家的妻子高小霞一起攻关。夫妻俩泡在实验室里,反复调整溶剂配比和分离流程,终于在1974年搞出了“串级萃取法”。 这法子简直是神来之笔,稀土纯度一下子冲到了99.99%,提炼成本反倒降了四分之三还多。消息传到国际上,那些靠垄断稀土赚大钱的外国厂商直接傻了眼,不少工厂被迫停产,甚至冒出了个新词“ChinaImpact”——“中国冲击”,这股劲头跟后来中国亮出新武器让美国慌神的感觉一模一样。 可徐光宪没想着靠这技术赚钱,当时国内稀土厂都缺技术,产品要么纯度不够卖不上价,要么成本太高撑不下去。他干脆把专利揣进抽屉,带着图纸和试剂跑遍了全国。从内蒙古的稀土矿山到江西的冶炼车间,他坐着绿皮火车,下了车再转拖拉机,甚至步行进山,给工人们手把手讲课。黑板就搭在矿场的空地上,公式写了擦、擦了写,连最基础的操作细节都讲得明明白白。 有人劝他收点技术费,他摆着手说:“技术是国家的,能让中国稀土不受制于人,比啥都强。”就这么着,他带出了一大批徒弟,连乡镇企业的工人都能玩转这套“国外最高机密”的工艺,中国稀土的产量和质量一下子就冲了上去,再也不用看外国人的脸色。 可谁也没料到,到了90年代,新的麻烦来了。稀土成了香饽饽,资本闻着味就来了,疯狂开矿、恶性竞争,甚至有人偷偷把稀土走私到国外,卖的价格比白菜高不了多少。 原本徐光宪费劲心力建起来的产业优势,差点被这种短视行为毁了。看着满山被乱挖的矿坑,看着仓库里堆积的低质稀土,老爷子急得直跺脚,到处呼吁要规范稀土产业,保护这宝贵的战略资源。他一辈子研究技术,能搞定最复杂的化学分离,却没料到人心和资本的贪婪这么难对付。 好在后来国家慢慢重视起来,出台政策整顿稀土行业,这才保住了徐光宪留下的家底。现在提起稀土,没人忘了这位“稀土之父”,可很少有人知道他最早是靠提炼核燃料立下大功的。 从核燃料到稀土,徐光宪一辈子都在跟“卡脖子”较劲,他的本事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骨子里那股“国家需要就往前冲”的韧劲,还有把技术真正用到实处的智慧。那些他留下的工艺和培养的人才,比任何专利都金贵,这才是真正的底气。
马斯克的星舰难道不使用稀土吗?限制稀土为什么没有阻止马斯克的星舰继续发展呢?而且
【1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