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利班报复结束,沉寂1日后,中方送巴阿一句话,百年旧账被翻出 10月13日凌

理大国迷雾 2025-10-16 09:44:44

塔利班报复结束,沉寂1日后,中方送巴阿一句话,百年旧账被翻出 10月13日凌晨,阿富汗塔利班宣布对巴基斯坦的“报复行动”正式结束。持续三天的边境交火导致双方近百人伤亡,硝烟散去后迎来短暂沉寂。 就在冲突暂停24小时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发表简短声明,呼吁巴阿双方“保持最大限度克制,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 这句看似常规的外交辞令,却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尘封百年的地缘政治旧账。 本次冲突的焦点杜兰德线,是1893年英国殖民者莫蒂默·杜兰德用尺子在地图上随意划定的边界。 这条长达2640公里的分界线将普什图族聚居区一分为二,北侧划归阿富汗,南侧纳入英属印度(后由巴基斯坦继承)。 阿富汗历届政府均拒绝承认该边界合法性,塔利班执政后延续这一立场,称其为“历史伤痕”而非国界。 10月冲突的导火索,是巴基斯坦在杜兰德线巴方一侧修建隔离墙。 塔利班视此为单边改变现状,随即发动跨境袭击。 交火最激烈的查曼口岸地区,正是1893年英国殖民官员与阿富汗酋长签署原始协议的地点。 当年殖民者撤离时遗留的争端,至今仍在引发流血冲突。 美国在阿富汗20年间投入2.3万亿美元军费,试图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最终却见证塔利班重新掌权。 其策略依赖无人机空袭和经济制裁,如2021年冻结阿富汗央行90亿美元资产,这种高压手段反而加剧了人道主义危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冲突后立即推动三方磋商,重点聚焦经济合作。 自去年起,中阿巴三国的外长对话已经进行了多轮,每次会谈桌上摆的,不是导弹或核武器,而是具体的经济账单。 从松子收购价格、铜矿分成比例到难民安置费用等实际问题。 最具标志性的是,阿富汗农民原本靠种植罂粟每天赚取1美元,而现在他们转而种植松子,借助“松子空中走廊”将产品运往中国。 2025年6月,中企在阿富汗法里亚布省建成的水利枢纽使当地小麦产量翻倍,跨境贸易站为边境部落创造数千就业岗位。 中国调解策略的核心是“发展优先于反恐”。 当美国向巴基斯坦提供阿帕奇直升机用于边境巡逻时,中国则帮助修建连接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与阿富汗坎大哈的跨境公路。 塔利班此次“有限报复”行动展现其战术升级。 交火中首次投入无人机群进行侦察打击,并协调多个边境哨所同步行动。 但这种军事现代化努力受制于经济困境,阿富汗外汇储备不足20亿美元,难以维持长期冲突。 正因如此,塔利班在宣布结束报复的同时,积极回应中国提出的和解倡议。 中国提供的10亿美元基建贷款成为关键杠杆,促使塔利班接受加入中巴经济走廊的提议。 中国对巴阿冲突的调解建立在四年深耕基础上,自2021年8月塔利班掌权第三天中国大使王愚赴总统府会谈起,中方通过12所医院、37所学校的援建项目积累信任。 这种长期投入使中国获得独特调解地位,这是短期干预无法企及的。 林剑还指出,“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都是中国的友好邻国,巴阿两国是搬不走的邻居”。 “搬不走的邻居”这一生动表述,道出了两国必须和睦相处的现实必要性。 但中国也面临复杂风险,俾路支分离主义势力可能袭击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印度则试图通过支持阿富汗反对派搅局。 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采取“双轨策略”:一方面与各方保持沟通,另一方面推进走廊建设,用实际利益巩固和解成果。 其实不难看出,这次巴阿冲突并没有升级。 一旦升级,可能会影响到周边国际的安全。印度和美国也或许插手,以至于成为代理人战争。 正是如此,中方也有必要去进行劝和。 但至于最后双方听不听劝,能不能想明白这个道理,还是得看他们自己。

0 阅读:1
理大国迷雾

理大国迷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