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评述】国民党主席选举进入白热化,此次选举在三个关键问题上加深了认识和对于趋势的把握。 近期,马英九的核心幕僚萧旭岑突然提出了重磅观点,直接把两岸路线定为选战核心。他提出三点:一是党内派系操控不灵了,决定胜负的是基层自主党员;二是大陆根本不接受“维持现状”,新主席必须推动和平统一;三是统一是“宪法义务”,不是可谈可不谈的议题。 此次中国国民党选举,尤其是在候选人的辩论中,推进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加强了大家对于两岸发展趋势的把握。 首先,原本国民党内,“酱缸文化”,尤其是“密室协商”在选举中往往其重要作用,而这一次,“酱缸文化”遭受到猛烈抨击,“密室协商”机制的作用大大减弱,甚至成了辩论中被抨击的保守、腐朽的政治文化现象。其中一个很明显的事例是,赵少康在台湾政坛的言行被批评为“帮倒忙”,在郝龙斌决定参选前,他与赵少康两人在一起,赵少康称,如果郝龙斌不参选,他就会站出来参选,而如果郝龙斌参选,他不会参选,会全力支持郝龙斌,这表批评是“密室协商”现象。而且,赵少康被认为是政治立场模糊,有投机行为。例如在2024年台北市长选举中,他公开批评候选人郝龙斌,但随后又公开支持另一位候选人,其立场反复,没有诚信。还有,作为媒体人,他长期通过节目塑造“亲蓝反绿”的舆论场,甚至被批评通过拥“独”自重来增加自身“统战价值”,这种行为被视为利用媒体资源干预选举。 赵少康在公开场合频繁批评党内其他候选人,例如,他质疑张亚中对“酱缸文化”的批评,并反驳郑丽文对朱立伦的指责。这些言论被解读为试图转移焦点,但部分观点被认为缺乏党内团结意识。更突出的是,赵少康主导了郝龙斌的参选进程,包括建议其放弃党内辩论会等公开活动,转而聚焦国民党内部活动。这种幕后操控引发外界质疑,还影响郝龙斌,张亚中批评郝龙斌是“恐惧与退却”,认为真正的领导者应勇于面对挑战,其实,赵少康过多的指手画脚,让郝龙斌被认为是前台“傀儡”,被赵少康等幕后人物拉着线,这对郝龙斌非常不利。还有,赵少康在记者会上指控“大陆网军”干预选举,并呼吁官方调查。这被认为存在政治偏见,被质疑是转移选情压力的“抹红”策略,而且,他没有证据。而他的这一折腾,让郝龙斌吃亏,被认为他的言论代表着郝龙斌的观点。所以,赵少康不但没有能真正帮到郝龙斌,反而帮倒忙,使郝龙斌减分。总之,“酱缸文化”遭猛烈抨击,“密室协议”被谴责,党内派系操控与之前在选举中的作用相比,确实不灵了。 其次,之前,国民党党主席的候选人,多数是是承认“一中”,但强调“一中各表”,或者虽表示赞同“九二共识”,但闭口不提“一统”,只有洪秀柱谈“统一”。而这一次在选举中,尤其是在候选人辩论中,使论题深入了,认识到大陆根本不接受“维持现状”,因而,国民党新主席只是强调坚持“一中”是不够的,必须推动和平统一。如果试图以“一中各表”来蒙混过去,甚至强调要维护所谓的“中华民国”(如郝龙斌),便会暴露出本质上的分裂立场。而若想坚持“维持现状”,便会暴露出反对“统一”,与“台独”立场本质相通的观念,并表现出亲美媚日的立场。之前,郝龙斌在两岸关系上的基本立场,其实是继承了朱立伦的“亲美友日和中”基本观念,,他称坚持“九二共识不等于赞同“一国两制”,并提出“亲美不跪、和中不舔、友日不媚”的“两岸三不”政策等,其实在实质上是反对“统一”,要坚持维护所谓的“中华民国”。继续往前走,其实就是“台独”立场没有本质区别。 再次,统一不仅成为不可不谈的议题,而且,是两岸发展的必然趋势。郑丽文认为台湾人就是中国人,国民党是中国国民党,如果连“中国”两个字都不敢说,那还是国民党吗?她强调两岸应通过和平合作实现共同发展,避免冲突。她指出民进党政策导致台湾面临战火威胁,主张通过强强联合创造和平基业,确保台湾安全与繁荣。但是,她提出“认同中国和接受统一是两码事”,试图区分文化身份认同(认同中国)与政治统一(接受大陆主导的统一),认为两者不存在必然关联。她的这一表述可能是一种选举策略,旨在安抚传统蓝营支持者并争取中间选民,但是,不敢公开提“统一”,这是她的缺点,不过,她提出坚持“九二共识,与时俱进”,明确表示坚决反对“台独”、推动两岸交流合作,表明她看清了台海两派的发展趋势,她的“与时俱进”,包含着顺应大趋势,解决台湾问题,而这“大趋势”就是两岸实现统一。所以,或许可以说,她虽未讲“统一”,但也是坚持认为,国民党要顺应时代,改革创新,除去传统的保守窦性,才能与时俱进,把握住两岸统一的客观趋势。所以,她同时呼吁中国国民党需脱胎换骨以争取青年支持,顺应趋势前进。总之,两岸统一已经成为避不开的话题,也是国民党主席必须推动的现实进程。这也是萧旭岑所说的,统一是“宪法义务”,不是可谈可不谈的议题。 这场选举已不仅是党内权争,更将决定国民党未来要不要在统一议题上向前迈步。
连胜文为什么此时出手警告赵少康?因为他与其年近九旬的父亲连战被郝赵集团重重羞辱了
【53评论】【5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