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说只要含有他技术的光刻机通通不能卖给中国,中国人说只要含有我技术和材料的稀

木槿论事 2025-10-14 18:48:33

美国人说只要含有他技术的光刻机通通不能卖给中国,中国人说只要含有我技术和材料的稀土,通通不能卖给美国。以后就看是美国能先解决稀土,还是我们能先解决光刻机。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他们以前说得狠:只要光刻机里带一点美国技术,就别想卖给中国;咱们也不示弱:凡是沾上我稀土、用我工艺的材料,别想卖去美国。   一句话——你封我的设备,我管你的原料,接下来谁先补齐短板,谁就能改写规则,美国得先补稀土,中国得先补光刻机,拼的不是嗓门,而是补链的速度和体系的韧性。   先看短板在哪,美国的问题在底层,它不是没有矿,而是炼不出货,稀土看起来是矿石,实际上是化学,挖矿容易,提纯难,一纯度差个0.001%,磁性就全废。   而美国的矿能开,但分离厂批不下来,工艺团队没人,环保要求一拖就是几年,更麻烦的是,重稀土像镝、铽这些关键元素,全靠中国,没有它们,F-35战机、雷达、导弹连部件都装不齐。   于是美国拼命找替代方案——非洲建厂、澳洲挖矿、格陵兰勘探,可一看账本,成本高、纯度低、周期长,全是“高烧不退”的项目,稀土不是你撒美元就能炼的,没那几十年的积淀,光有矿等于白忙。   中国的短板在顶端,我们材料全、链条齐,但缺那台能打穿7纳米的EUV光刻机,光源、物镜、控制系统、算法,每一样都是世界难题。   可我们起步早,2008年“02专项”就开始啃,现在,国产28纳米DUV光刻机能稳定量产,14纳米良率也上来了,EUV项目两条线并跑,一条在啃传统路线,一条在探索等离子体光源。   目标很实在——不是造出能亮灯的机子,而是能在生产线上跑得稳、赚得回本的机子。   这时候,中国的“体系优势”就显出来了。   稀土这东西,美国不是没矿,是没链,挖出来还得运来中国提纯,再买回去。   而中国则从矿到磁体、从氧化钇涂层到光学晶体,全链打通,成本低、效率高、纯度稳。   稀土的出口管制也不靠“一刀切”,而是立规矩:想出口行,先报用途;涉及军工的不批;用中国技术炼的,也不能随便卖给第三国,规则一出,全世界都得掂量着来。   ASML最先感受到震动,光刻机里的永磁体、激光器、光学晶体,全靠稀土,中国的稀土一管,他们的交货期立刻往后拖好几周。   美国军工也跟着吃紧,F-35战机磁体库存撑不过一个月,美国人好似终于发现,这不是谁封谁的问题,而是整个产业链互相绑死了。   反观中国这边,光刻机的攻关越干越顺,上海微电子的DUV光刻机开始批量交付,国产设备覆盖汽车、家电、工控芯片领域。   中低端市场的体量反哺技术迭代,让研发能靠量积经验、靠市场养技术,咱们不缺用户、不缺工程师,也不缺耐心,一步步磨,迟早能啃下EUV。   这场博弈,不光是技术比拼,更是体系的对撞,美国打的是“小院高墙”——封技术、卡设备;中国走的是“立规矩”——管资源、稳供应,一个封产业顶端,一个稳产业根部,顶和底都被牵着,全球的高科技供应链都得随风摆。   到了现在,已经没人再问“谁更狠”,而是看谁先补齐缺口。   美国补稀土得过四关——化学工艺、良率控制、成本曲线、环保审批,每一步都是年级单位,中国补光刻要攻系统集成、极紫外光源、高NA物镜和算法控制,难度不小,但路径清晰。   业内都说,2025到2028这三年,是见真章的窗口期,那时就能看出:EUV能不能国产化、稀土能不能在美国稳定量产。   而在这三年里,外溢效应已经开始,全球企业两头下注:韩国芯片厂签中国稀土合同,德国新能源车企抢磁体供应,日本则在东南亚建厂防断供。   连欧洲都在悄悄说,别太得罪中国,稀土这东西,不是谁都能炼。   这局棋走到现在,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你想卡别人,得先想清楚自己有没有“替身”,美国有科技顶端,中国有资源底层。   稀土是根,光刻机是果,根断了,树就枯;果没了,还能长,谁的修复力更强,谁就能笑到最后。   说实在的,美国封设备,中国管材料,稀土补链难在化学,光刻补链难在系统,看似两条路,其实都是工程组织力的比拼,接下来谁先打通最后一环,谁或许就能重新定义科技秩序,而从目前的节奏看——孰快孰慢,心里其实都有数。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0 阅读:0
木槿论事

木槿论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