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可以把国有企业,改成私人企业,改革开放,也可以把集体企业,改成个人拥有,但是国家的矿产资源和水利资源,是最不应该让个人开发和占有的,水库这种公益性的资源,更是如此。[无辜笑] 中国这几十年的改革,真不是一条道走到黑的“私有化”之路。它更像是一场没完没了的拉锯战,市场和国家这对老对手,总在争论那条边界线到底该划在哪。普通人的想法就很有意思,他们对水库的归属和公务员的饭碗,看法简直天差地别,这恰恰暴露了问题的核心:这条线,到底是怎么定的? 有些底线是绝对不能碰的。比如矿产和水,大家心里都有杆秤,觉得这是国家的家底,不能让个人去占有开发。尤其是水库这种服务大众的设施,更是想都别想。这种共识可不是凭空来的,很大程度上是被别人的教训吓出来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拉美国家就把水务系统外包给了外国公司。一开始确实挺好,效率蹭蹭往上涨。可没多久,水价就像坐了火箭一样飙升,穷人连水都喝不起了,尤其是在灾害面前,这直接引爆了社会危机。这个故事在中国深入人心,成了一种“拉美恐惧症”,谁敢动民生资源的念头,民众的警惕心立马拉满。 当然,也有人觉得这是危言耸听。他们反驳说,粮食比水更要命吧?可你看欧美,农地私有化了那么久,也没见出什么大乱子。这说明,守住这条“红线”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更多是中国基于自身国情和风险评估,做出的一个格外谨慎的选择。 在另一些地方,市场却成了大显身手的试验场。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一大批中小型国有企业被推向市场,搞起了混合所有制。这一步棋走得相当成功,不仅盘活了死水,还成了吸纳就业和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整个经济的活力都被点燃了。 老百姓是看在眼里的。很多人都记得,自己家乡的老工厂改制成民营后,效益上去了,员工工资也跟着涨了。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让大家形成了一种朴素的期待:既然市场这么管用,那股劲儿能不能用到别的地方? 于是,矛头很自然地指向了公务员的“铁饭碗”。人们开始琢磨,企业优胜劣汰,凭什么公家单位就能一辈子安稳?大家呼吁把市场那套考核机制也引进来,让公共服务也讲讲效率和绩效。这种想法,正是市场化成功经验的一种逻辑延伸。 不过,改革越往深处走,遇到的就不是简单的“放开”或“管住”能解决的问题了。在农村土地和大型国企这两个领域,改革就陷入了“无人区”,进退两难。 农村现在面临“空心村”和土地大片闲置的窘境。政策上搞了“三权分置”,想把这些沉睡的资源唤醒。可现实中,土地流转和集体经营总是磕磕绊绊。农民们最关心的是一件事:这政策到底能不能让我口袋里多点钱?无论是流转还是入股,得有实实在在的收入才行。 大型国企的困境也差不多。特别是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一些垄断性的大块头,效率低下,创新乏力。搞了混合所有制,但很多人批评说,这只是换了个股东名册,里头的机制根本没动,还是老样子。他们觉得,真想改,就该学学江浙地区的灵活劲儿。 说到底,土地和国企这两个硬骨头,真正的症结已经不是所有权了,而是背后那套复杂的制度。光靠市场不够,还得有一整套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的配套机制来支撑。改革的目标,是让这些大家伙从“个头大”变成“身体棒”。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中国的改革,就是一场在不同地带动态“划界”的运动。智慧之处在于,它能在关系国家命脉的地方画出“红线”,在需要活力的领域开辟“试验场”,同时也在制度复杂的“无人区”小心翼翼地摸索。 至于未来,农村土地入市、公务员淘汰、国企混改,哪个该优先?或许,这根本就不是一道三选一的题。真正的考验是,我们能否为这三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边界地带”,找到三套不同的改革工具和治理哲学。
改革开放,可以把国有企业,改成私人企业,改革开放,也可以把集体企业,改成个人拥有
绾玉说
2025-10-14 18:28:11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