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台湾省以后不要说收复了,也不要说回归了。因为根据我们的法律要求,我们1945

当永安 2025-10-14 17:49:10

关于台湾省以后不要说收复了,也不要说回归了。因为根据我们的法律要求,我们1945年就从日本手里收复了台湾省,我们现在和台湾省要解决的是内务问题。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先说历史。1895年,日本逼迫清政府签了《马关条约》,台湾被迫割让,成为日本殖民地。从那以后,台湾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殖民统治。 二战结束后,日本战败投降,按照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文件的规定,台湾回归中国。1945年10月,中华民国政府接管台湾,这在法律上是明确的,也是国际社会承认的事实。注意,是接管,是行政管理的恢复,不是“再拿回来”,因为它从来就属于中国。 这一点非常关键,很多人把台湾的现状和历史混为一谈,误以为1945之前的行政空白意味着主权空白,其实并非如此。主权归属从来没改变,1945年就是中国法理上收回的时间点,而不是以后某个时间的“收复”。 再看现实。我们现在谈的台湾问题,并不是历史问题,而是内务问题。1945年以后,中央政府对台湾的行政管理并非一帆风顺。 国共内战结束后,中华民国政府撤退到台湾,形成了事实上的地方政权。中央政府在大陆执政,而台湾地区形成另一套行政体系。这导致了两岸之间行政权的差异,也给“收复”“回归”这样的词留下了空间。 但问题本质是,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在台湾尚未完全实施,这和历史主权归属无关,而是治理与执行的问题。强调这一点很重要,否则容易被外界误解成“台湾不是中国的”,这完全是逻辑错误。 再把历史和现实对比一下。历史上,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从来没有脱离中国主权;现实上,中央政府对台湾的行政权尚未全面落实,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很多人看不到这一点,总喜欢用战争或收复的语言去描绘两岸关系,好像只要武力或者口号喊得响,就能解决问题。实际上,这种想法不仅忽视历史事实,也低估了现实复杂性。 台湾问题不是历史仇怨,也不是简单的口号问题,它是行政管理、政策执行、民意认同以及两岸交流互动的综合体现。把问题简单化,只会让讨论偏离实质,让矛盾复杂化。 再来看统一路径。中央政府对台湾的行政权尚未全面落地,但和平发展、民意凝聚才是关键。历史告诉我们,靠战争或者强行手段统一,不仅成本巨大,还可能带来长期不稳定。 现实也告诉我们,两岸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经济、文化、社会都有深度互动,强硬手段根本不现实。 真正能实现统一的路径,是让台湾民众在认知上、利益上、生活体验上逐步认同中央政府的治理,让统一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而不是被迫的结果。和平发展,才是最可行、最稳定、最符合历史逻辑的办法。 顺便强调一点,民意凝聚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搞宣传就能实现的。需要的是两岸政策的优化,需要经济交流、社会互动、文化认同的不断增强,需要让台湾民众切身体会到,和大陆紧密联系带来的利益远远大于分离。 这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智慧和耐心,而不是喊几句“收复”“回归”就能解决的。历史事实不等于现实治理,主权归属不等于统一实现,两者要分清楚。 所以,讨论台湾问题,别再老套地用“收复”“回归”。这些词听起来很有激情,但掩盖不了现实问题的核心,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在台湾尚未全面实施,这是内务问题,是治理问题,是和平统一的问题,不是历史问题。 把话讲清楚,才能避免误解,也能让两岸关系的讨论更理性、更建设性。你想解决问题,不是喊口号,而是要抓执行,要抓民心,要抓政策落地。两岸关系的未来,靠的不是回顾过去,而是看今天、看未来。 台湾自1945年依法回到中国版图,这是法律事实,历史事实。所谓“收复”“回归”,只是历史说法的延伸,实际意义有限。 真正的问题在于中央政府对台湾行政权尚未全面落实,统一的路径需要和平发展和民意凝聚。未来的路是现实的、务实的,需要理性、耐心和智慧,而不是空喊口号。 历史已经明确,台湾从来都是中国的,核心问题是行政管理和民意凝聚,统一是内务问题,不是战争问题,不是喊话问题。 真正的力量,不在口号,而在治理与民心,明白了这一点,台湾问题就有方向,也就有未来。 信息源:《国台办:抗战胜利时已彻底解决台湾地位问题》厦门广电网

0 阅读:2

猜你喜欢

当永安

当永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