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亿中国人养不起高速?8年亏空6万亿,美国高速免费却能盈利。美国的高速随便上,不收费,最后还能盈利,可中国的高速要收费,反而还亏欠,8年时间足足有6万亿的亏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美国高速随便上,不收费,中国高速动不动几十块,为什么我们还亏了6万亿?” “你别只看表面,美国那是吃老本,中国是砸钱铺未来。” 这不是情绪之争,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在碰撞,要理解这个“6万亿”的账,先得问一句:我们到底在算什么账? 2015年,中国的高速公路总里程刚突破9万公里,到了2023年,这个数字是18.4万公里,整整翻了一倍。 每年新增近一万公里,相当于每年铺出一个“中等国家”的高速网,可这条路,并不平坦。 贵州修一公里高速多少钱?超过2亿,因为不是铺在平地上,而是架在山梁、穿过隧道、飞越峡谷。 以贵阳到都匀的高速为例,短短百余公里,桥隧比超过80%,一座桥就得烧掉几个亿,这不是生意,这是战略。 或许会觉得,这种烧钱方式太不“经济”,但得知道,在这些地方修路,不是为了回本,而是为了打通生命线、发展线、希望线。 去看青藏高原的某些县城,2013年前,牛羊肉运到内地要三天。现在,高速打通了,晚上屠宰,次日抵达成都。 这个改变,带动的是整片区域的经济结构重塑。 还有陕西延安的黄土高原,以前苹果烂在树上,现在能一车车开进山东、江苏的超市,这笔账怎么算?按通行费?那只能看到亏空,永远看不到未来。 问题来了,这些高速的钱是从哪儿来的?答案是:借来的。 大量银行贷款,债务滚动。 比如某省修一条高速,贷款100亿,年息5%,光利息就5亿,还不算本金,2023年,全国高速通行费收入约6000亿,其中70%以上用于还债,剩下的才是养护、人工和运维。 而且,不能忽略一个事实:中国每年有七个长假,高速免费通行。 这一举措每年让利200多亿,你说我们亏不亏?从账面上看,亏,但从民生角度看,是国家在主动承担成本,把这份便利还给老百姓。 这时候再看美国,为什么它的高速“看起来”免费?其实是把过路费藏进了油价里。 美国的“联邦燃油税”是18.4美分/加仑,各州再加10到50美分不等,每加一桶油,实际上就在给高速交钱。 这些钱去哪了?进了“公路信托基金”。 从上世纪50年代起,美国就靠这个基金修建州际高速,差不多70年了,换句话说,他们的高速早就建完了,现在只是做维护。 再去看那条“免费”的加州高速——91号线,那可是黄金路段,高峰期堵成狗,它怎么“盈利”?靠“高占车道”收费,靠企业广告,靠服务区商业化。 但这些只是个别现象,大部分美高高速根本不赚钱,靠的是几十年来积累的税收红利。 可这模式还能持续多久?数据显示,美国公路信托基金预计在2028年耗尽资金,燃油税几十年没涨,电动车普及又减少了缴税基数。 也就是说,美国高速也到了“吃老本吃不动”的时候了。 加州尝试推“按里程收费”,结果民众反弹激烈:你这是监控我出行!你凭什么多收钱?涨油税? 政客不敢碰,一碰就是选票问题,别再说美国高速免费,那只是旧模式的“余温”,不是永远的福报。 再看中国的“亏空”6万亿,真的是亏吗? 2024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降到13.5%,这意味着物流更高效,成本更低。 中国制造能卷全球,电商能次日达,自驾返乡能说走就走,背后的底盘就是这张高速公路网。 这些账怎么算?高速不是一个企业的资产表,而是国家的战略投资。 它是拉动GDP、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多功能工具,它不光是车跑的地方,还是人和货流动的载体,甚至是国家安全的保障。 当然了,中国也不是一直亏。 2024年起,一些成熟路段已经开始减亏,部分省份尝试“路域经济”——比如在服务区搞文旅打卡、卖地方特产,甚至在路边建光伏板发电,卖电补贴运维。 这不是靠涨价,而是靠拓宽收入渠道。 还能看到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地,车流量早已进入“正循环”,通行费足以覆盖成本。 我们真的在“养不起高速”吗?不,这是在“投资未来”。 这6万亿,是中国为14亿人买的国家现代化门票,不修,就没有物流效率,就没有区域协调发展,就没有农村经济的起飞。 美国的“免费”,终将走到尽头,老本吃完,新的融资机制又难推进,创新又慢,还面临电动车革命的冲击。 这不仅是两条路的对比,更是两种国家发展的哲学差异,中国用“发展债”换未来,美国用“养老本”撑现在。 2025年,贵州的某个小山村第一次迎来了高速出口,村长说:“我们等这条路,等了三代人。” 这,就是那个“6万亿亏空”真正的意义。 别再问“养不养得起”,要问的是:我们愿不愿意为了未来,付出今天的代价。 因为,这不是一笔简单的经济账,而是一场事关国家命运的长线投资。
14亿中国人养不起高速?8年亏空6万亿,美国高速免费却能盈利。美国的高速随便上,
老阿七说史
2025-10-14 15:48:3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