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个“行为艺术”现场,我攥着手机皱起眉—— 女生裹着保鲜膜蹲在碎玻璃上,眼泪混着汗把保鲜膜浸得发亮,展签写着“窒息的自由”。旁边有人举着相机喊“先锋”,可我盯着她发红的膝盖,只觉得喉咙发紧:这哪是艺术?是把“痛”包装成流量密码啊。 真正的好作品从来不是靠刺痛感官赢关注。去年看纤维艺术展,艺术家用妈妈的旧毛衣编了双布满老茧的手,没喊口号,却让在场的人都红了眼——它像春风吹过心头,想起自己妈蹲在沙发前补袜子的样子,比任何“实验”都戳人。 就算是杜尚的小便池,至少让我们讨论“什么是艺术”;可现在有些“创作”,不过是拿参与者的痛换观众的“哇”,连思考都懒得给。那天路过的阿姨说“这孩子得多疼啊”,突然就懂了:好艺术从不会让普通人觉得“看不懂”,反而会让你心里“咯噔”一下,想起自己的故事。 你们有没有遇过这种“为艺术牺牲身体”的展?比如把自己绑在树上喂蚊子,或者用蜡油滴手臂的?评论区聊聊,我倒要看看是不是只有我觉得——比起“看不懂的先锋”,能暖到人的“真实”,才配叫艺术啊~ 艺术展 行为艺术
“后悔不已!”10月13日成都,一宝妈产后8个月,总感觉不戴眼镜时看东西很模糊,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