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日媒揭露中国被彻底激怒的真正原因,日经新闻网周六称,中国近期出台史上最严稀土新规,其根源在于美国9月底强化的实体清单50%规则,连坐制实体清单被彻底激怒。 “美国在芯片上卡我们脖子,我们在稀土上握有王牌。”一位资深行业观察者如此形容近日中美之间的规则博弈。10月9日,中国商务部连续发布八项公告,对稀土相关物项和技术实施出口管制,被外界称为“史上最严稀土新规”。 这些新规将于今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根据公告,只要产品含有0.1%以上的中国稀土成分,或者使用了中国的稀土技术,出口时都必须获得中国许可证。 新规发布后,欧洲市场氧化铽价格应声上涨,美国军工企业开始紧张盘点库存。有分析指出,五角大楼的稀土库存可能仅能维持数月,而建立替代供应链则需要数年时间。 中国商务部于10月9日发布的第61号和62号公告,构成了这次稀土管制的核心。第61号公告针对的是“含中国成分的境外物项”,这是首次将管制范围明确扩大到境外生产的含中国稀土产品。 根据新规,只要产品含有中国原产稀土物项价值占比达到0.1%,或者在境外生产但使用了中国稀土技术,都必须向中国商务部申请出口许可证。 第62号公告则首次将“技术本身”列为管制对象,明确禁止稀土开采、萃取、金属化、磁体制备等全流程技术出口。这些技术资料包括设计图纸、工艺参数、调试手册等核心数据。 对于军事用途以及制裁名单上的企业出口申请,新规明确规定“原则上不予许可”。针对14纳米以下芯片、256层以上存储芯片制造等敏感领域的出口申请,将采取逐案审批。 这一系列新规被视为对美国9月底强化的“50%穿透规则”的直接回应。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颁布新规,规定被列入“实体清单”的企业,其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及关联企业都将自动受到出口限制。 这一“连坐制”预计将波及中国数千家企业,尤其是半导体和AI行业。有风控机构估算,受影响的实体可能从原来的3400家一夜之间膨胀到上万家。 美国为本土及盟友设置了60天缓冲期,却未给中国企业留下协商时间。这种不对称规则彻底激怒了中方,促使中国采取针对性反制。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强调,对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是“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符合国际通行做法。 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在新能源、芯片、航空航天等高科技产业中不可替代。中国在稀土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掌控全球约70%的稀土开采、90%的加工和93%的永磁体制造。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在稀土分离精炼环节拥有5280件专利壁垒,占全球92%的冶炼产能。这意味着即使其他国家能挖出稀土矿,也难以加工成可用的材料。 美国、澳大利亚、欧洲虽在努力重启本土矿山,但普遍卡在分离精炼环节。有分析指出,缺乏中国技术,海外稀土产能爬坡周期将从3至5年拉长到8到10年。 中国稀土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的结合,形成了他国难以逾越的壁垒。 稀土新规已引发连锁反应。钕铁硼永磁体是制造F-35战斗机、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等武器的关键材料,这些武器系统所需的高性能磁体都离不开稀土。 中国新规堵住了“走私—转口—改头换面”的漏洞,把全球军工稀土需求纳入许可证管制,直接提升了美国获取关键磁材的制度成本。 有业内专家指出,此政策将倒逼出口企业把初级氧化物留在国内,向下游磁材、电机、整车等高附加值产业延伸,实现“减量换绿、减量换钱”的双重目标。 对中国本土企业而言,这也是转型升级的契机。过去长期处于“挖土卖土”的粗放阶段,现在有机会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附加值。 稀土新规标志着中美科技战进入新阶段,从“技术卡脖子”转向“原料锁喉”的相互制衡。中国稀土新政出台后,全球高科技产业供应链将面临重组,国际力量平衡或将重新洗牌。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权威信源深度分析,坚持客观立场,旨在促进理性讨论。原创首发内容结合AI辅助完成仅供交流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决策建议。信源、图片均来自网络,若存在争议、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将予以删除。
10月12日,日媒揭露中国被彻底激怒的真正原因,日经新闻网周六称,中国近期出台史
热心清泉
2025-10-14 00:12:50
0
阅读: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