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清军没有入关,中国历史会变成什么样?大概率就是,三方大混战!李自成大顺军,张献忠大西军,南明军队,要进行一场大战,决定谁才是天下之主。 1644年春天,北京城破,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李自成的大顺军进入北京,标志着明朝中央政权的彻底崩塌,这个节点是整个明清更替的关键。 就在这个时候,清军在东北已经完成了满汉融合的基本军事体系建设,随时准备南下。而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更像是把已经在门口踌躇的清军推了一把。 很多人把吴三桂看作卖国贼,但如果把清军不入关这个选项摆在眼前,我们会发现另一种可能性:没有清军,天下并不会迅速归于一统,而是陷入更深层次的内战状态。 李自成的大顺军虽然率先打下北京,但他的政权根基并不稳固。大顺军主要由农民军组成,军事风格以游击和突袭见长,缺乏治理大一统国家的行政能力。 进入北京之后,面对庞大的明朝官僚体系和复杂的城市管理问题,大顺政权显得手足无措。 李自成的部队纪律松散,军纪败坏,对老百姓的压榨甚至超过了明末腐败的地方官,这直接导致了北京城民心尽失。 而当时的李自成并没有真正整合全国的力量,他只是凭借军事优势临时夺得了皇位,政权合法性不足,军队士气也在迅速消耗。 而在西南的张献忠则是另一番景象。张献忠的大西军进入四川之后,采取的是极端军事压制的手段。 尽管他也建立了政权架构,但更像是一个依靠暴力维持的军事割据集团。和李自成一样,张献忠缺乏统治全国的资源和能力。 更关键的是,大西军与大顺军的关系并不协调,两者原本就有矛盾,缺乏合作的可能性,在没有外敌的前提下,互相争斗几乎是可以预见的。 与此同时,南明政权在南京迅速登基,试图延续明朝的正统血脉。南明虽然形式上继承了明朝的法统,但在现实中却面临着严重的地方割据、军阀混战和财政崩溃问题。 南明的军队数量不少,但战斗力普遍低下,内部派系林立,东林党、阉党、地方军绅之间相互掣肘。 而且,南明政权在很多地方对待百姓的方式并不比李自成和张献忠温和多少,尤其在对待流寇问题上,南明的策略更像是“宁可错杀三千”,加剧了社会矛盾。 如果没有清军的干预,这三股势力就会成为争夺天下的核心力量。李自成依靠的是北方农民军残部,他的优势在于地理位置靠中原,容易出击多地,但劣势是民心不稳,后勤不足; 张献忠控制西南,地形复杂便于防守,但难以向外扩张,而且四川当时已经被战火摧残得几乎无以为继; 南明虽然有“正统”的招牌,但在军事和财政上的劣势让它几乎无法主动出击,更像是等待别人犯错的守势政权。 三方混战的结果,很可能不是某一方迅速称王称帝,而是长期的拉锯战,造成更大范围的社会动荡。 百姓流离失所,经济体系崩溃,粮食流通受阻,瘟疫可能迅速蔓延,社会处于一种半崩溃状态。 这种局面其实一点也不陌生,从唐末的黄巢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历史上多次出现过类似的情况。而1644年之后的中国,如果没有清军的“外力介入”,走向这种局面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 当然,也不是说清军入关就是好事。清军入关之后的镇压、人口减少、文字狱等问题同样让人诟病。 但不可否认的是,清朝最终完成了中国的大一统,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中央政权,恢复了部分社会秩序。 所以,如果清军真的没有入关,1644年之后的中国,很可能不是谁赢天下,而是谁能撑得更久,谁能在乱世中活下来。 李自成、张献忠、南明,谁都不具备压倒性优势,三方混战将成为常态,真正的统一,可能要等几十年甚至更久之后的新势力重新崛起。
226年,魏文帝曹丕重病垂危,临死前他声嘶力竭喊道:“我要见母亲,我要见母亲。”
【2评论】【11点赞】
护叔宝
从北屠到南,都十室九空了,能不稳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