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质问西方:“俄罗斯打乌克兰,西方全员出动制裁;以色列炸加沙,6万条人命却没人真管,到底谁在玩双重标准?” 乌克兰遭遇袭击,每个关键时间节点几乎都伴随着实时直播、专题解析,国家领导人遥相呼应,全世界仿佛都在关注、在努力阻止进一步恶化。 经济、体育、文化各个领域,俄罗斯迅速被“孤立”,金融领域制裁、体育赛事除名、国际组织投票谴责,甚至连普通民众生活也因为“俄罗斯难民”话题而被讨论。 各国政府拿出资金、难民安置方案,紧急援助乌克兰。 几十年下来,以巴冲突早已不是新闻,每一次爆炸、每一次具体伤亡,很多时候只是新闻栏里冷冰冰的数字统计。 因为军事冲突,六万多条生命消失,但西方政要、国际机构的立场却始终“低调”到惊人的程度。 制裁几乎未见,援助往往停留在口头,甚至媒体报道都趋于淡化,有些人可能会说,局势复杂难以介入;但这种解释是否太过轻巧?该关注的时候都突然集体“失声”,难道不是一种选择性冷酷? 乌克兰位于欧洲,是西方传统盟友,它的和平就是欧洲的安全,所以拼尽全力去保护。 这种连锁反应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利益优先级,但加沙、阿富汗、也门、苏丹,发生同样惨烈的冲突时,西方却时常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人道灾难持续发生。 更讽刺的是,部分国家自己的人权纪录并不完美,但却总爱高高在上指责别人。 “选择性愤怒”和“选择性正义”,不仅在国际政治圈流行,在普通人之间也形成了舆论偏见。 比如在网络上,你很容易看到乌克兰冲突相关的捐赠链接、各类呼吁,但加沙相关的帖子往往被算法埋没,鲜有人关心、转发。 西方社会仿佛习惯了这样一套“道义优先级”的分配,对自己认为亲近的地区全力以赴,对远方的苦难冷漠无声,这本质上已经不是简单的外交策略。 还有一种声音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落差,是因为媒体立场和信息渠道被垄断。 欧美大部分主流媒体所报道的内容,往往侧重自身的利益相关区域,对其他地区则缺乏持续关注度。 这种信息过滤,影响了整个社会,既左右了公众认知,也给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合理化”的托词。 “我们无能为力”、“地缘太复杂”,仿佛这些都是对不行动的解释,但事实真的如此吗?面对乌克兰,西方各国能迅速协调资源,为何一到加沙就只能口头劝促、停留在“我们关注,尽力援助”这样的表态? 长期如此,国际社会其实痛失了一种公平的声音,在利益驱动的世界里,谁能真正代表弱者?谁能无差别地看待每一条生命? 这种双重标准,不仅让受害者再次受伤,也加剧了全球的不信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我们所看到的那些坚定支持,到底可信几分?” 而那种“道德优越感”,其实已经在现实的选择性冷漠中被消耗殆尽,等到真正需要团结的时候,整个体系的公信力只会越来越薄弱。 一个文明社会,绝不能把“国际正义”变成提款机,想用就用,不想用就搁置。 加沙的生命,不该被算法悄悄遮蔽,乌克兰的土地,不应该因为地理位置而自动获得“更多关注”。 我们不能被这种简单化的逻辑绑架,每一场灾难都该引发反思:我们到底在用什么眼光看待世界,什么才是真的“普世价值”。 在这样的“选择性关切”下,真正的公平还剩下多少? 信息来源:新浪《西班牙首相质问西方为何不谴责以色列杀害加沙6万人》
美专家:若中国武统,西方可冻结3.2万亿中国资产,但中国有王炸。台海风云突变,中
【29评论】【5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