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参加酒席与他人拼酒,回家后身亡 家属起诉主家和同桌共7人索赔33万元,但法院的判决令人意想不到! 5月6日下午,老杨的家属像往常一样结束外出回到家中。然而,眼前的景象却让他们惊恐万分——老杨静静地躺在大门内的水缸旁,身体早已僵硬,家属吓得立即拨打了报警电话。 民警迅速赶到现场展开调查。刚一靠近老杨,一股浓烈的酒气便扑面而来,凭借经验,民警初步怀疑老杨是酒后死亡。 很快,法医的尸检结果证实了警方的判断。老杨体表没有发现任何损伤痕迹,这就排除了机械性损伤导致死亡的可能;而他的血液中乙醇含量高达793.06mg/100ml,远远超过了致死量。 那么,老杨究竟为何会饮酒过量致死呢?家属带着满心的疑惑,开始四处了解情况。 原来,当天老杨参加了母某甲母亲的丧宴。丧宴上,酒桌上的气氛热烈,老杨一时兴起,喝了不少酒。 期间,他还和母某乙因为拼酒的事情发生了言语冲突,然后独自一人离开了母某甲家。 老杨的家属认为,丧宴主人母某甲以及同桌的7个人都对老杨的死亡负有责任,于是将他们一并起诉,索赔金额高达33万余元。 法庭上,气氛紧张而凝重。老杨的家属情绪激动地表示,丧宴主人母某甲没有尽到劝阻老杨喝酒的责任,而且在老杨喝醉后,也没有安排人送他回家,这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母某甲则满脸委屈,他无奈地说道:“每个人的酒量都不一样,我怎么可能清楚呢?作为丧宴主人,客人来参加丧宴,我肯定得让人家喝尽兴啊,哪能不让客人喝酒呢?至于安排人送老杨回去,当天客人那么多,我自己又因为丧母心情糟糕透顶,实在不可能一一送客人回家啊。” 同桌的其他人也纷纷喊冤,他们声称自己并没有劝酒,是老杨自己一个劲儿地喝酒,还主动拉着母某乙拼酒。 那么,法院最终会如何判决呢? 法院经过仔细审理后认为,老杨作为一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对于自己大量饮酒可能产生的后果,甚至可能危及生命财产安全,应当有充分的认知。然而,事发当天他却任意放纵自己,最终因醉酒导致自己死亡,其自身存在重大过错,理应对自己的过错行为承担主要责任。 母某甲作为丧宴仪式的组织者,未能注意到老杨的醉酒情况,没有对母某乙与老杨的拼酒行为进行劝阻,没有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所以母某甲应对老杨的死亡后果承担一定的责任。 母某乙同样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对于拼酒行为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也应当有充分的认知。但他仍然与老杨进行拼酒,与老杨大量饮酒导致死亡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母某乙也存在一定过错,应对老杨的死亡后果承担一定的责任。 对于原告主张另外5人应承担赔偿责任,法院认为证据不足,不予支持。 考虑到老杨血液中酒精含量较高,不能排除事发当天老杨还与其他人饮酒的可能性,法院经过综合权衡,酌定由母某乙承担总损失的3%,即28910.61元,由母某甲承担总损失的2%,即19273.74元,其余损失由老杨自行承担。 此事引发了热议,有网友说,东家设席宴客,实难对每位宾客的饮酒量精准把控,亦无法预判席间所有潜在风险,主家赔偿显失公允。真正应被诟病与谴责的,是那位拼酒者。 也有网友说,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不能自律对自己负责,造成的结果应该自负,不应因其家人的无理取闹而改变。 还有网友说,丧事还能喝成这样的人,应该是一个平日里嗜酒如命的酒鬼,而且是一个无德之人! 这场悲剧给我们敲响了沉重的警钟。在社交场合中,饮酒本是一种增进情感的方式,但一旦失去控制,就可能变成致命的“毒药”。 作为成年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有自我约束的能力,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忽视生命的宝贵。 同时,组织者和参与者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在享受欢乐的同时,不要劝酒拼酒,保障他人的生命安全。 法律虽然可以对责任进行划分和界定,但却无法挽回已经逝去的生命。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上演,让每一次聚会都充满温馨与安全,而不是悲伤与悔恨。 (来源:红星新闻)
男子参加酒席与他人拼酒,回家后身亡家属起诉主家和同桌共7人索赔33万元,但法院
乐菱说社会
2025-10-12 12:27:12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