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台湾永远不会在被分出去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将海峡填平,将台湾直接与大陆版块连成一体

凡之谈世界 2025-10-12 02:07:30

让台湾永远不会在被分出去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将海峡填平,将台湾直接与大陆版块连成一体。 这想法乍一听挺离谱,像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但往深了琢磨,还真不是没实现的可能。 台湾海峡也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天堑,长差不多 370 公里,北边最窄的地方也就 130 公里,比港珠澳大桥的长度多两倍多而已。 水深也不算夸张,平均也就 60 米,大部分区域都在 50 到 80 米之间,只有南边个别地方深一点,但主要施工区域的水深,跟咱们之前在南沙搞人工岛的环境差不了多少。 这种大陆架上的浅海,地质条件不算极端,至少不用跟几千米深的深海较劲。 咱们现在的填海本事早就练出来了,不是瞎吹牛。之前去马尔代夫帮他们改扩建机场,就在海里填出 75 万平方米的陆地,差不多两个半昆明湖那么大,用的是开敞式无围堰吹填技术,不用先费劲儿修围堰,直接把海里的砂吹到指定位置,又快又省成本。 后来在南沙弄人工岛,天鲸号那样的挖泥船往海里一停,就能直接从海底吸泥沙往浅滩堆,那些岛现在都稳稳当当的,能建机场能盖楼。 海峡里有的是泥沙,完全能就地取材,不用从别的地方拉料,光这一点就能省不少事,还能加快进度。 填海最怕的是地基不稳沉了,这事儿早有解决办法。海峡海底虽然有丘谷,还有软土断层,但只要先把海床勘测清楚,哪里软哪里硬摸明白,打几根钢管桩下去固定住,再用重型压路机反复碾压填好的土层,就能让地基扎实。 之前填岛的时候就用这法子,现在对付海峡的海床也一样管用。填好的岸边得做防护,不然台风一来,沙子全被冲走了。 深点的地方插十几米的钢板桩,浅的地方堆上一米多粗的大石头,两种法子结合着用,扛住几十年的风浪冲刷不成问题,这点在马尔代夫的工程里早就验证过了。 这么大的工程肯定不能一口吃成胖子,得分段来。从福建的海岸和台湾的西海岸同时开工,往中间一点点填,先把两边的浅滩填结实了,再向中间的深水区推进。 潮差大、水流急的地方,就用阻泥幕布挡一下,防止填进去的料被冲走,之前填机场的时候就用这招控制含泥量,效果挺好。 按咱们现在的工程速度,就算每年填个几公里,几十年下来也能初见规模,要是调动全国的设备和人力,进度还能再快些。 真把海峡填平了,才是从根上解决问题。以前总说 “一湾浅浅的海峡”,现在直接变成陆地,两岸的人开车就能往来,物资运输不用再靠船运空运,成本能降一大截。 农产品从台湾运到福建,新鲜度都能保持住,工业零件往来更方便,两岸的产业链能彻底拧成一股绳。 能源输送也省事了,不用再费劲铺海底电缆,直接架陆上的输电线路,刮风下雨都不怕断,台湾的用电更稳,大陆的新能源也能轻松送过去。 安全上更不用说,外部势力想借着海峡搞事情,以前还能派军舰晃悠,现在陆地连起来了,他们连插手的缝隙都没有。那些想搞分裂的人,连个地理屏障都没了,根本翻不起浪花。 而且填出来的土地能建公路、铁路,还能搞工业区、居民区,两岸的人生活在一块,文化交流、民间往来越来越密,谁也离不开谁,分裂的念头自然就没了生存的土壤。 这活儿肯定耗钱耗时,港珠澳大桥 55 公里建了 15 年,这海峡最窄都 130 公里,工程量得是几百倍,花的钱更是天文数字。 但咱们搞大工程从来不是只看眼前,当年修长城、挖大运河,都是为了长远安稳,现在填海峡也是一个道理。 几十年不够就上百年,一代接一代干,总有完工的那天。而且现在技术更新快,说不定过几年挖泥船效率更高,地基处理更省事,进度还能再快点。 有人觉得这想法太激进,可想想看,别的办法总有被干扰、被破坏的可能,签协议能撕毁,搞交流能被打断,只有填成陆地是实打实的连接,除非把地壳挖开,不然谁也没法再把两岸分开。 咱们有填海的技术,马尔代夫的机场、南沙的人工岛都是现成的成绩;有扛事的耐心,搞基建从来都是一步一个脚印;更有让台湾永远留在祖国的决心,这事儿真不是空想。 等到填海工程完工,两岸彻底连成一片,走在填出来的土地上,看着公路上往来的车流、铁路上飞驰的列车,谁都会明白,统一从来不是口号,是踏踏实实的现实。 那时候再看,当初觉得离谱的想法,其实是最靠谱的办法,毕竟能让家园永远完整的事,怎么算都值。 而且填出来的土地还能派上大用场,不光是交通要道,还能搞生态保护区、物流枢纽,甚至建宜居新城。 海峡里的生物多样性可以提前规划保护,比如建人工渔礁、预留生态通道,既不破坏环境,又能实现统一的目标。 这种一举多得的事,比任何口头承诺都管用,毕竟土地不会说谎,连接不会中断,台湾永远跟大陆连在一起,这才是最稳妥的保障。

0 阅读:1

猜你喜欢

凡之谈世界

凡之谈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