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可能会被人骂,但我还是要说。因为我们说了很多改革带来的负面东西,大家在全

岚岚看商业 2025-10-09 23:07:59

这个话题可能会被人骂,但我还是要说。因为我们说了很多改革带来的负面东西,大家在全网每天都会被推送,看得太多。那我今天就想说一说,这些改革对于我们这些正在学医的年轻人有没有好处,好处是什么。我试着给大家总结一下,你听听看有没有点道理。 第一,当我们毕业刚到医院上班、做牛做马的时候,我们的基础配置和整体收入一定会比原来稍微更好一些。因为按照三明医改的落地政策,住院医师会有一个年薪上限。虽然这个上限我们一般都拿不着,但起码给了一个空间和标准,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作为住院医师,收入是有一个区间可以考量的。 你知道现在的医学生毕业到医院后,刚开始的第一年,甚至前两年是什么待遇吗?按基本工资发,可能就是三四千块钱,别的什么都没有。因为是专科,没有奖金,活儿干得一点都不少,却纯按“牛马”标准给钱。 等第二年定了科,也只给科室奖金的60%,主打一个欺负新人。所以三明医改落地后,起码对于我们这种刚进入职场的住院医师来说,一定程度上是拔高了起点,年薪收入再差,也不会比原来更坏。 第二,2025年,如果有越来越多的政策和信息落地、被大家看到之后,当那些在医疗赛道上咬紧牙关、奋力攀爬的高材生和科室大佬们停下脚步,没有那么大动力继续“卷”的时候,会给我们更多机会。 比如说,明年高考学医的分数可能会降一点,考研的对手会少一点,曾经的热门专业现在不会那么热了。那些原来靠纯外科吃红利、拿回扣的科室,现在大家都避之不及。那么,当这些学科被真正需要和有兴趣的学生选择时,我们所要付出的辛苦就会比现在更少。 第三,如果原来吃到过红利的同僚们坐不住了、不爽了、心里窝火,一冲动撂挑子不干了,反而给了我们机会。因为终于前面的那座大山被“愚公”挪走了,对不对? 我见过最夸张的,一个三甲医院的骨科有十多个副高职称的老医生,大家都眼巴巴地等着主任明天消失或者后天退休。如果真有人现在不愿意干了、赶紧“滚蛋”,虽然这个位置不一定是我们的——因为我们还年轻、资历不够,但“一朝天子一朝臣”,当那个原来把肉吃了、汤喝了、连盆都端走的“老灯儿”走了,新上来的人好歹可能会给大家留点汤;或者说,就算大家都没汤了,盆在大家面前,一碗水反而能端平了。 你在这个系统里混的时候,就不会那么焦虑、抑郁、艰难,不会那么被排挤,过得更像个人了。这是第三点。 第四,你会发现,当改革势不可挡时,无论那些吃到红利的同僚怎么给自己打气,他们的动力一定会被彻底打压,积极性会被彻底消耗。这个时候,大家反而真的“躺平”了。躺平不是说什么都不干,而是还会干好本职工作,但动力、积极性和勤奋程度肯定大打折扣。 他们不会像原来那样为了收入抢病人,这种事情可能会越来越少。大家应该见过,大点的医院里,热门科室会开好几个,比如肿瘤科有肿一、肿二、肿三,外科有外一、外二、外三,这些科室之间是相互抢病人的,有时候就差直接上手干架了。 如果现在政策改革了,这种事情会越来越少,科室氛围会变得更融洽、和谐。年轻医生反而有更多机会上手、试错了。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病人我干或不干,差别不大,不干说不定还不罚钱,干了万一没控制好还可能罚款。所以在可干可不干的时候,如果有人愿意干,就让你干。对于我们年轻医生来讲,刚出道那会儿,理论上上手的机会会更多,老师对我们也会更包容,对不对?他们就喜欢这种“傻白甜”,怕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太清醒,连做牛做马的机会都不愿意给自己。 医患矛盾是另外一回事。有人说医患矛盾会加剧,我不认同。原来医患矛盾的本质到今天依然没有变,但随着医改的推进,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群众清醒:原来医患矛盾这么紧张,是因为大家觉得公立医院的医生总在想方设法让你多花钱、做更多不需要的检查。 现在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控费之后,医生更难了——这个检查明明该做,但医保局的人觉得不该做,到底做还是不做?病人只关心花了多少钱,从来不关心事情的合理性,除非出事儿。这是另外一码事。

0 阅读:16
岚岚看商业

岚岚看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