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欧洲议会以518:96票通过决议! 10月8日,欧洲议会刚通过了一项大动作,518票赞成、96票反对、24票弃权,允许欧盟随时暂停甚至永久取消一些国家的免签待遇。 这个曾让全球游客羡慕的"欧洲通行证",如今成了大国博弈的新筹码。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国、以色列这些传统盟友也被列入观察名单,柏林机场的安检口可能很快出现新的"免签黑名单"。 欧盟这次动真格的,直接把签证当外交武器。新规里藏着三个杀手锏:72小时快速冻结机制、官员专属黑名单、永久逐出申根区。 就像2018年特朗普对伊朗石油禁令,欧盟这次把签证变成了地缘博弈的筹码。但真正让人吃惊的不是规则变化,而是首批候选名单,美国、以色列赫然在列,这两个国家可是70%申根免签协议的签署方。 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策略,暴露了欧盟的深层焦虑。2024年欧盟边境管理局数据显示,非法移民中通过免签国入境的比例高达63%,其中美国公民逾期滞留率连续三年攀升。 就像19世纪欧洲列强用关税壁垒保护工业,如今欧盟想用签证闸门阻挡移民洪流。但历史经验表明,这种围堵往往适得其反。 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实施后,华人劳工改道加拿大,反而加剧了边境管理压力。 签证政策的收紧让人想起中世纪的朝圣护照。14世纪欧洲基督徒前往圣地耶路撒冷,需要持有教廷签发的"安全通行证"。 如今在申根区,游客的手机就是数字通行证,但自由度反而下降了。2024年威尼斯因游客过多实施限流,持有申根签证的游客也要提前半年预约。 这种管控升级与19世纪美国淘金热时期的"人头税"政策异曲同工。当时加州对非美国公民征收20美元入境税(相当于现在600美元),如今欧盟用签证冻结机制实现类似效果。 但区别在于,19世纪的淘金者可以绕道墨西哥,而现代人想避开欧盟监控几乎不可能。 签证收紧的经济成本惊人。申根区旅游业占GDP的5.8%,直接就业岗位超1200万个。新规实施后,预计每年将减少3000万过境旅客,造成至少1800亿欧元损失。 更致命的是商务流动受阻,跨国公司高管需要提前90天申请签证,这直接冲击欧洲汽车、奢侈品行业的供应链。 但欧盟别无选择。2024年慕尼黑安全会议报告显示,恐怖分子利用免签漏洞发动袭击的概率比正常入境高7倍。 就像911事件后美国收紧签证审查,欧盟正在重复历史教训。但问题在于,这种"一刀切"政策可能扼杀创新,爱沙尼亚的数字游民签证刚吸引2万名远程工作者,现在可能被新规扼杀在摇篮里。 最戏剧性的是欧美关系的变化。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公开质疑:"暂停免签是否符合西方价值观?"这种反常表态源于现实利益——2024年美欧航空旅客减少12%,直接影响波音公司订单。 更微妙的是以色列的反应,内塔尼亚胡政府宣布将投资5亿美元建设"数字签证系统",试图绕过欧盟审查。 这种博弈让人想起17世纪欧洲三十年战争期间的外交策略。当时各国通过联姻、关税等手段合纵连横,如今换成签证政策这种"软实力武器"。 但历史教训表明,经济依存度越高,单边制裁越难持久,就像拿破仑大陆封锁令最终拖垮法国,欧盟的签证牌能打多久仍是未知数。 欧盟真正的考验在于找到平衡点。新加坡的"有条件免签"值得借鉴:对中国公民实行电子签证,但要求社交媒体账号活跃度达标。 这种"信用签证"模式,或许能复制到申根区。但现实是,2024年申根区拒签率已从12%升至29%,说明现有机制漏洞百出。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完全开放或彻底封闭都是死胡同。1850年代英国《航海条例》造就海上霸权,却也埋下殖民体系崩溃的种子。 欧盟现在面临同样抉择:是做21世纪的威尼斯商人城邦,还是重现罗马帝国的开放包容?答案或许藏在柏林墙遗址上,那道混凝土屏障最终被民众自发拆除,不是因为政策改变,而是人心所向。 这场签证危机本质是数字时代的"柏林墙"重建。当欧盟用算法筑墙时,中国游客在卢浮宫刷脸入场,美国商务人士靠信用分快速通关。 这种对比凸显制度差异,欧洲在收紧,世界在加速。但技术没有国界,就像互联网冲破柏林墙,未来的签证体系可能被区块链等新技术颠覆。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1453年奥斯曼帝国用大炮轰开君士坦丁堡,今天欧盟用算法加固数字城墙。但奥斯曼的辉煌止步于封闭,而欧洲的崛起始于开放。 当德国智库预测2030年申根区可能分裂时,或许该想想郑和船队的启示:真正持久的繁荣,永远建立在互联互通之上。 信息来源: 欧洲议会通过决议 允许暂停或永久中止部分国家免签待遇 环球时报2025-10-08 08:04北京
最新消息! 欧洲议会以518:96票通过决议! 10月8日,欧洲议会刚通过了一项
仙瑶舞鹤影
2025-10-09 12:35:20
0
阅读: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