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一个惊人的消息: 乌克兰现在正准备把自己实战打出来的无人机技术,卖给全世界最能造武器的美国。 想当年乌克兰还在网上众筹买盔甲,现在转头就能坐在谈判桌上,跟美国讨价还价。更离谱的是,还是搞技术合作。美国要乌克兰的技术,乌克兰拿技术换钱、换资源、换未来。 10月初,乌克兰国防部副部长谢尔希·博伊夫,带着团队飞去华盛顿。是直接谈生意。五角大楼、国务院都出人接待,规格拉满。这是动真格的了。 从当年靠加密货币众筹买盔甲的窘迫,到如今带着实战技术跟美国谈生意,乌克兰这几年的转身确实够戏剧性。 2022 年初冲突刚爆发时,乌克兰的民间组织还在靠比特币募集捐款,那些钱大多用来买头盔、医疗用品,连无人机都得靠外界零星支援,谁能想到短短几年过去,他们居然能让五角大楼和国务院集体出面接待,把战场练出来的本事当成硬通货。 乌克兰的无人机技术可不是实验室里憋出来的,全是被战场倒逼出来的真功夫。 就说安 - 196 “柳特” 无人机吧,这玩意儿用玻璃钢做机身,体重两百公斤,能扛五十公斤炸药飞一千到一千五百公里,德国造的发动机给它提供动力,惯性导航加 GPS 制导,拆成模块就能运输,找块平整地面就能起飞。 去年 12 月袭击喀山的时候,八架 “柳特” 分三波从不同方向突防,就算俄军动用 S-400 防空系统也没拦住,最后愣是撞进了高层建筑爆炸。 更早之前,34 架同款无人机突袭莫斯科,直接逼得两个机场临时关闭,这实战穿透力连俄军都头疼。 还有 UJ-22 无人机,机身才三米多长,翼展四米出头,却能飞八百公里,从 2023 年 5 月开始就没断过对俄境内目标的打击。更狠的是 “隼 - 3000”,航程直接拉到 3300 公里,摆明了就是奔着俄罗斯纵深去的。 这些技术能成气候,全靠实战里的血拼经验。乌克兰军队每天要消耗 3000 架次无人机,前线士兵在跟俄军的拉锯中,硬生生琢磨出了无人机反无人机的新玩法。 去年他们就用成本几百美元的 FPV 无人机,把俄军的 “猎户座” 给撞下来了 —— 那可是俄军的宝贝疙瘩,跟美军 “捕食者” 一个级别,起飞重量 1200 公斤,能挂炸弹飞 24 小时,单价高得吓人,而且因为西方制裁,零件都凑不齐。 更关键的是,用 FPV 拦截比用防空导弹划算多了,一枚 “毒刺” 导弹要 78 万欧元,能买几百架 FPV,这种性价比玩法是美国在实验室里练不出来的。 毕竟美军的无人机再先进,也没经历过这种每天几千架消耗的实战打磨,乌克兰那种跟着战场变化快速改装备的本事,正是美国军工想要的。 乌克兰这几年把无人机产业做得相当夸张,2023 年末产能就接近 30 万架,到 2024 年底直接冲破 400 万架,比当初喊的 “百万计划” 翻了四倍。 虽然里面有 55% 的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三成,军方采购量也才 150 万架,但架不住基数大,而且 70% 的企业都专攻 FPV 这种实战爆款,量产能力早就练出来了。 这正是美国的短板 —— 美军能造高端无人机,却搞不定这种廉价又抗造的量产技术,所以才会放下身段跟乌克兰谈合作。 10 月初谢尔希・博伊夫带着团队去华盛顿,可不是走个过场,特朗普和泽连斯基都点头支持,双方要谈的是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协议,甚至规划了未来五年 500 亿美元的联合生产计划。 合作方式都想好了,要么乌克兰卖技术收特许权使用费,要么在美设子公司造无人机,甚至直接给美军供货。 对乌克兰来说,这买卖太值了,用技术能换 “爱国者” 导弹、“海马斯” 火箭炮,还能换 ATACMS 导弹的使用权,之前美军一直卡着不让用 ATACMS 打俄境内目标,现在靠技术谈判说不定就能松动。 更重要的是,能把技术换成稳定的资金流,不用再靠众筹过日子,还能接入美国的产业链,这就是在换未来。 想想也挺有意思,当年要靠网友捐钱买盔甲的国家,如今能拿着战场技术跟全球最大武器出口国讨价还价,这转身背后全是实战攒下的底气。 美国需要乌克兰的实战经验和量产技术,乌克兰需要美国的钱和武器,这种各取所需的合作,确实是动真格的。
俄罗斯终于明白了,要保护俄罗斯炼油厂,什么S-300,什么S-400防空导弹都没
【2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