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故地重游,伟人一行重回井冈山。中午吃饭时,宾馆准备地较为丰盛,陪同视

可爱卡梅伦 2025-10-08 06:49:01

1965年,故地重游,伟人一行重回井冈山。中午吃饭时,宾馆准备地较为丰盛,陪同视察的总参警卫局局长看后,当即讲:“全部撤下去,改成四菜一汤,按照每天2元5角的标准来。”等到伟人来到餐厅,桌上只摆了四道小菜以及一碗清汤,他连连点头赞许。 说着,伟人夹起一筷子小竹笋,放在嘴里细细品味,连连赞许:“好久没吃小竹笋了,还是井冈山的小竹笋好吃,有这一道菜就够了。”谁料炊事员突然把炒竹笋端走,众人都有些诧异,问:“怎么把菜端走了?” 炊事员指了指盘里,只见:“菜里有一个小虫子。”炊事员看见了,怕影响首长用餐,准备端走再重新炒一盘。谁料伟人笑着摆了摆手,讲:“这竹笋是山上长得,有个小虫子也无可避免,不用撤下去,不然就浪费了。” —— 一句“不用撤”,满屋子的紧张瞬间散了。炊事员愣在原地,手还端着盘子,像被按了暂停键。伟人拍拍他的肩:“小同志,虫子也是井冈山的‘原住民’嘛,咱不能抢地盘抢得这么彻底。”一句话,把大家都逗乐了,连平时最严肃的警卫班长也咧开了嘴。 饭后,炊事员蹲在厨房门口抽烟,跟同事嘀咕:“原来大首长也吃带虫的菜。”烟雾里,他眼圈有点红。当年他爹在山上给红军送饭,连盐都没有,就用竹叶包着冷饭团子,今天这盘竹笋,算得了什么?伟人那句“别浪费”,让他想起老爹常说的话:“一粒米,是山上老百姓一滴汗。”他把烟掐灭,转身回灶间,把剩下的笋片全收拢,晚上自己炒了一大盘,吃得干干净净。 下午,伟人登上黄洋界,山风猎猎,吹得他大衣猎猎作响。随行人员递上保温杯,他摆摆手,抄起竹杖,指着远处梯田:“当年我们在这儿啃红薯皮,今天能吃上四菜一汤,不错了,可别忘了本。”一句话,像给在场所有人后脑勺来了一巴掌。警卫员小赵后来回忆,那天夜里他站岗,肚子饿得咕咕叫,却觉得心里特别踏实——跟着这样一个人,饿也饿得服气。 傍晚回到宾馆,服务员正在收拾餐桌,发现那盘“虫笋”被吃得只剩汤汁,连葱花都没剩。她悄悄把盘子端起来,看了又看,像看什么宝贝。第二天,她把盘子专门留出来,没放进消毒柜,而是拿去给后厨的小徒弟看:“瞧见没?首长吃过的,有虫子都没扔,以后摘菜别老把脑袋削掉一半,能留就留。”小徒弟眨眨眼,似懂非懂地点头。 故事传到山下,老百姓听了,只说一句:“难怪他能带咱们打胜仗。”朴素得像田埂上的野草,却扎得深。今天,我们吃自助餐,拿一盘丢一盘,龙虾尾巴啃两口就倒掉,听到“虫笋”反而皱眉。不是缺粮,是缺那一声“别浪费”的提醒。浪费的何止是粮食?是把“本来可以”变成“无所谓”的心。 我有一次出差,住五星酒店,早餐自助,隔壁桌小姑娘拿了三片吐司,咬两口就走。我顺口说:“不如少拿点。”她回头一笑:“反正我给了钱。”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伟人当年为啥坚持吃掉带虫的竹笋——他吃的不是虫子,是“敬畏”二字。敬畏粮食,敬畏自然,敬畏每一个“本来可以”被节省下来的可能。 现在,井冈山的小竹笋还在长,春天一场雨,笋尖“噗”地破土而出,像从土里伸出的手指,提醒路过的人:别忘本,别浪费。下次去井冈山顶,我打算吃一盘清炒小竹笋,就算真有虫子,也学着伟人模样,夹起来放嘴里,嚼一嚼,品一品,品出点甜味,才算没白走这一遭。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363
可爱卡梅伦

可爱卡梅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