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钱学森通过众多关系,在美国获得了一些激光陀螺的信息,随后就送到了国防科技大学,可是这项技术,没人能够研究出来,甚至都没人敢尝试,这时一位教师站了出来,决定试一试。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这位教师就是高伯龙,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个决定让他和激光陀螺紧紧绑在了一起四十多年。 激光陀螺可是个宝贝玩意儿,它是导弹、飞机、舰船这些武器的“火眼金睛”。有了它,武器装备就能不靠外部信息自己找着北,实现精准打击。 上世纪60年代,美国人早就搞出来了,还对咱们严密封锁。钱学森当时给国防科大的就是两页写着基本原理的纸,这难度好比让没见过火箭的人去设计登月火箭。 高伯龙接手后,靠着深厚的理论功底,花了一年半时间硬是把这两页纸背后的原理给破译了。他还大胆提出了我国独有的四频差动陀螺方案,这和国外的路子完全不一样。 当时不少专家都摇头,觉得这方案不靠谱。但高伯龙心里有数,他认为依照中国当时的工艺水平,如果跟着美国屁股后面走,十年都别想有突破。 理论是通了,可真正的难关还在后头。激光陀螺这玩意儿集成了光、电、机械等众多尖端技术,每一个零件都得从零开始攻关。 最要命的是光学薄膜,这是激光陀螺的“命根子”。当时国内连合适的检测仪器都没有,高伯龙只好自己动手设计了一台测量仪。没有现成软件,年近六十的他居然自学起了编程。 那段时间,高伯龙简直把实验室当成了家。夏天屋里像个闷罐,冬天又冷得像冰窖。他经常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回到家脚肿得连袜子都脱不下来。 有个月攻关最紧张时,他一下子瘦了三十斤。老伴儿曾遂珍没少操心,她常说这辈子做得最多的事就是给老头子热饭。 1994年,第一台激光陀螺工程样机终于诞生了。这时距离高伯龙拿到那两页纸已经过去了23年,他的头发也从黑变白了,中国成了世界上第四个能独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国家。 照理说功成名就该歇歇了,但高伯龙又盯上了新目标—让激光陀螺真正能用上战场。 他设计了一套独特的惯性导航系统,又走了一条和别人不一样的路。2006年,这套系统成功面世,精度达到国内第一。 大家可能想象不到,这样一位大科学家平时穿的是五块钱的白背心,一件羽绒服能穿三十年。在他眼里,除了科研,别的都是浪费时间。甚至在大年初一,人们也能看见他在实验室里忙碌的身影。 2017年高伯龙病重住院,生命最后时刻他只提了两件事:一是四频陀螺一定要用好,二是希望把学生的一篇有价值论文审完出版。 这年12月,这位为激光陀螺旋转了一生的老人永远离开了我们。 如今,咱们的海军舰艇在远海大洋犁出壮美航迹,导弹能够发发命中,都离不开高伯龙团队研制的激光陀螺。当年那两页天书般的笔记,硬是被他变成了一双双守护国家的“火眼金睛”。 信息来源: 央广网《国防科技大学高伯龙院士:一生为激光陀螺旋转》 新华网《永不停转的“陀螺”——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高伯龙》 人民网《生命之光为强军“旋转” ——追记中国激光陀螺奠基人、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高伯龙院士》
[狗头]就美国那种军工复合体,我很难相信他们不造假
【4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