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47年,在雅加达街边摆摊的梅州夫妻,收养了一个印尼弃婴,谁料这个男孩

寒烟锁重 2025-10-05 08:36:35

[太阳]1947年,在雅加达街边摆摊的梅州夫妻,收养了一个印尼弃婴,谁料这个男孩越长越凶巴巴,活像金刚狼,给夫妻俩不断带来惊险,动荡和梦幻般的传奇,甚至影响了中国梅州。 熊德龙,一个出生在印尼的异国男子,如何凭借一份深沉的情感与坚韧不拔的意志,成就了全球知名的商业帝国? 熊德龙的故事,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成功故事,1947年,熊德龙出生在印尼,他的父母分别来自荷兰与印尼,在那段跨越国籍的爱情里,面对信仰与文化的差异,最终选择了分开。 年仅一岁的熊德龙便被遗弃在孤儿院,几乎没有人看好他,孤儿院的日子充满了艰难,他时常被其他年纪更大的孩子抢夺食物,甚至连照顾他的工作人员都认为他很难存活。 然而,命运有时会给一个人开个小小的玩笑,就在他最无助的时刻,一对来自梅州的中国夫妻走进了他的生活,熊如淡和黄凤娇,这对怀揣着无限爱心的夫妻,收养了这位可怜的孩子,并为他取名“熊德龙”。 虽然他们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他们依然竭尽全力为孩子们提供最好的生活,在这个家里,熊德龙并没有感受到丝毫的差别,夫妻俩就像亲生父母一样关爱他。 从那时起,熊德龙便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黄凤娇不识字,但她深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每晚都会拉着熊德龙一起念《增广贤文》,唱梅州的客家山歌。 每一首山歌,每一句古老的教诲,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熊德龙的价值观,虽然他从小在异国他乡,但他内心始终埋下了一个种子,那就是:中国,是他的根。 到了上学的年纪,熊德龙便被送进了当地的华人学校,但由于他与其他孩子的外貌差异,他成了同学们的嘲笑对象,“鬼佬”“野孩子”成了他每天必听的嘲笑声。 熊德龙并没有将这些屈辱告诉父母,他知道,养父母的辛苦,他无法让他们更担心,但有一次,黄凤娇不小心来到学校,亲眼看到自己孩子的遭遇。 她不再沉默,直接把熊德龙带回家,并让他明白,无论发生什么,自己永远都是中国人,熊德龙从那一刻起,开始明白,自己的身份和中国紧密相连。 黄凤娇的那句话,成为了他一生的座右铭,他是我儿子,中国人,谁都不能欺负他,这句话为熊德龙铸就了自信,也在他心中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记:无论遭遇怎样的挑战和困难,中国是他永远的家。 尽管成长的环境并不优越,熊德龙始终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梦想,16岁那年,他选择了退学,走向社会,打工谋生。 早年的打工生涯并不顺利,但熊德龙凭借聪明才智和对工作细致入微的观察,很快就掌握了行业的门道,两年后,他决定不再依赖别人,而是决定自主创业。 于是,他将自己打工积攒下来的钱,和父母给予的启动资金,用于创办自己的海绵厂。 虽然工厂不大,资金有限,但熊德龙凭借着踏实肯干和诚信经营,生意逐渐步入正轨,然而,命运的考验再次降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将他辛苦经营的工厂夷为平地。 面对这次打击,熊德龙几乎崩溃,心中的所有希望瞬间化为灰烬,就在他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和痛苦中时,是父母毫不犹豫的支持和鼓励让他重新站了起来。 熊如淡和黄凤娇虽然年纪已大,生活也并不富裕,但他们依然愿意为了熊德龙再次倾尽全力,夫妻俩将自己赖以生存的小摊和住了几十年的房子卖掉,筹集了18万元,为熊德龙提供了重新创业的机会。 这份支持和信任对于熊德龙来说,意义非凡,熊德龙没有辜负这份厚望,他决定从头再来,重建工厂,并且这一次,他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谨慎和稳重。 通过一步步的努力,熊德龙的生意再次起飞,渐渐地,他不仅从海绵厂拓展到了房地产、金融等领域,甚至跨国发展,逐步建立了熊氏商业帝国。 熊德龙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商业领域,他对家乡的情感和责任感同样值得称道,每一次回到梅州,他都会看到家乡基础设施的匮乏,尤其是交通和医疗方面的不足。 熊德龙决定,自己有能力时一定要为家乡做些事情,他捐建了梅州市的六座大桥,其中不乏代表着自己感恩之情的桥梁,如“贤母桥”和“发明桥”,这些桥梁不仅改善了家乡的交通条件,也为梅州的未来发展铺平了道路。 在教育方面,熊德龙更是倾注了巨大的心血,早在嘉应大学创办之初,他就捐赠了210万元用于建设“德龙会堂”,这个现代化的建筑不仅为学校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也为梅州培养了大量人才。 熊德龙认为,教育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根本,他在多个场合强调过,只有通过教育才能真正改变一个地方的面貌,他的这份贡献,不仅影响了梅州,也为其他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注入了动力。 1993年,熊德龙以巨资收购了美国的华文报纸《国际日报》,并迅速将其扩展到全球。他将中国的声音带到了美国,也通过《国际日报》搭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 他还联合印尼最大的平面媒体集团《爪哇邮报》,将《国际日报》在印尼的影响力推向了新的高度。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熊德龙)

0 阅读:32

猜你喜欢

寒烟锁重

寒烟锁重

缘起,我在人群中看到了你, 缘灭,我看到了你在人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