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地下党员张宗伟被捕,期间,妻子就在人群中,看到丈夫要被日军带走,妻子想走过来,丈夫一瞪眼,妻子又退回人群中!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7年哈尔滨的街头,一场抓捕正在进行,混乱的人群中,他看到了自己的妻子阿格拉菲娜,那个来自苏联的女人正要冲向他,他只用了一个眼神,一个严厉、不容置疑的眼神,便将她钉在原地,那一瞬间,一个世界轰然倒塌,而另一个世界,被他用最后的意志守护了下来。 这个眼神,就是通往他双重人生的钥匙。 他叫张宗伟,明面上的身份,是炮队街100号一家小杂货铺的老板,一个来自山东、患有肺病、常年劳累的中年男人,靠卖点茶叶布匹过活,他的苏联妻子阿格拉菲娜则帮人洗衣擦地,补贴家用,这一切,看起来再普通不过。 但这只是这个空间的外壳,推开后屋的门,世界就变了,这里藏着一个秘密印刷厂,无数抗日传单和党内文件在深夜的油墨香中诞生,这里也是中共满洲省委的秘密交通站和会议室,是东北抗日斗争的一个神经中枢。 这个小小的铺子,迎来送往的“客人”可不简单,周保中、李兆麟这些响当当的抗联领导,都曾在这里落脚,情报和指令,从这个不起眼的门脸出发,流向广阔的黑土地,为了绝对安全,张宗伟甚至让妻儿住在附近的街道,不与这个“堡垒”同住,阿格拉菲娜想见丈夫一面,都得伪装成顾客,走进店里。 支撑此凶险空间的绝非普通商人,张宗伟的礼帽长衫仅是伪装,其履历远比小说精彩:17岁闯关东,在海参崴为佣18载,曾于俄国金矿淘金,十月革命炮火改写其人生。 35岁时,他组织华侨工友成立红军游击队,在赤塔、伊尔库茨克与白匪军血战,因战功加入联共(布),并任游击队政委,一腿曾中弹负伤,局势平稳后回国,任金矿翻译,最终定居哈尔滨,经地下党员袁品富两年考察,重归组织,其商人装扮与特制夹层藤箱皆成战斗武器,借往返哈沪之机传递绝密情报。 有一次在山海关,他迎面撞上日军搜查,眼看就要暴露,他冷静地取出文件,捏成一团,硬生生吞了下去,商人的外表下,跳动的,始终是那个红军政委的果敢心脏。 最坚固的堡垒,往往从内部被攻破,1937年,哈尔滨特委宣传部长傅景勋被捕后迅速叛变,他指认了炮队街100号就是交通站,日寇秘密策划一个多月后,发动了席卷东北的“四·一五”大逮捕。 4月20日清晨,刚送走同志的张宗伟,本有机会逃走,但他选择了留下,为了销毁铺子里的机密文件,当日本宪兵破门而入时,他在地窖里被抓获,也就发生了街头那无声诀别的一幕,那个眼神是命令,是爱,更是纪律,阿格拉菲娜读懂了,退回人群,保全了自己和五个孩子。 在道里监狱,敌人用尽了灌辣椒水、坐老虎凳等酷刑,想撬开他的嘴,但他什么都没说,只是在狱中向难友们宣传革命,鼓舞着大家的斗志,1937年7月27日,这个55岁的山东汉子,在太平桥圈儿河畔被杀害。 他没能留下一张照片,这是隐蔽战线工作者最大的遗憾,但他的故事没有消失,作家关沫南将其事迹写成了小说《在炮队大街》,曾在电台里感动了无数人,他用过的那个藤条箱,如今静静地陈列在东北烈士纪念馆里。 抗战胜利后,松江省主席冯仲云找到了他的家人,接到自己家中照料,并将他的儿子送进了烈士子弟学校,阿格拉菲娜独自把五个孩子抚养成人,他们后来都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伟大的苏联女性,直到1978年才因心脏病去世,享年84岁。 张宗伟的一生,是从一个真枪实弹的战场,走进了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他用被隐藏的人生,构筑了通往胜利的道路,他的名字,就是一座看不见的丰碑。 文章来源: 黑龙江《党的生活》期刊《藤条箱见证特殊战斗》、哈尔滨新闻网《【黑白照片里的红色故事】隐秘战线上的无名英雄》
1983年,最后一位国民党的军统特务“北京站站长”被捕了,他就是潜伏多年
【1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