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难? 正面抗日战场死拼了八年,除了滇西反攻战役,几百万国军楞是没能缴获一面“联队旗”,换句话说,就没有消灭过一个日军的建制步兵联队,更别提旅团师团了! 日军在战前的军事文化中,对军旗极度看重,联队旗作为部队荣誉和精神象征,一旦丢失意味着整个部队战败甚至覆灭。 也正因为此,日军在战场上会不惜一切代价保护联队旗,即便到了最后一个人也要将其焚毁、藏匿或送出战场。 所以,在整个抗战期间,国军想要缴获一面联队旗,难度不是一般的大,甚至可以说是不太现实的目标。我们不能用缴获军旗的数量来衡量一场战争的成败或贡献,但这个问题的背后确实折射出正面战场在战术层面上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纵观整个抗战史,国军在八年中与日军进行了大大小小几百次会战和战斗,其中不乏血战鏖战,如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台儿庄战役等等,这些都曾在局部给日军造成过相当大的杀伤和打击。 但要说彻底全歼一个日军建制联队,几乎没有。这不是因为国军不敢打,也不是没能力打,而是多重因素的叠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首先是双方在装备和后勤上的巨大差距,日军在战争初期就占据了绝对优势,不仅武器装备先进,后勤补给体系完善,而且还能通过海上运输源源不断地获得资源补充。 而国军不仅装备各式各样,来源混杂,维护困难,兵员素质参差不齐,最严重的还是后勤极度匮乏。一个师打完仗后,连补鞋的布条都没有,更别提补充弹药和医疗物资了。 其次,日军在战术上普遍采取机动灵活、小股穿插、快速推进的战法,不轻易与国军进入固定阵地对打,一旦形势不利就迅速撤退或转移阵地。 在这种打法下,国军即便打赢了一仗,往往也只是击溃了对方,并未形成合围歼灭的态势。更关键的是,国军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足够的兵力和装备去实施大规模的合围战术。 即便是像台儿庄这样的胜利战役,也主要是利用地形和预设阵地,击溃了日军的攻击,但并没能实现对整个联队的围歼。战术上的局限性、情报的滞后、通讯的混乱,都是横亘在“歼灭建制单位”这个目标前的现实障碍。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那就是国军在整个抗战过程中始终处于战略防御的位置。所谓防御,并不是不进攻,而是在整体战略布局中,必须以保存实力为首要任务。 蒋介石在抗战初期就提出“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思想,这本身就是一种以避实击虚、拖延敌人推进速度的策略。 目的不是一战定乾坤,而是通过长期消耗让日军陷入泥潭。在这种战略指导下,国军在很多战役中采取的是阻击、牵制和消耗战术,而不是全面包围歼灭。 即使有能力歼灭敌人,也常常因为对后续兵力的保存需求而选择适时撤退,这种战略上的保守性虽有其合理性,却也直接限制了战术上的彻底胜利。 我们不能忽略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抗战期间的国际环境对中国极为不利。西方列强普遍采取绥靖政策,物资援助极其有限,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之间才建立起真正的军事合作体系。 而这段时间,国军实际上是在凭一己之力对抗整个日本帝国的陆军主力。在这种情况下,能守住重庆、守住西南大后方,已属不易。 等到装备和援助逐渐到位,像滇西反攻这样的大规模会战才有可能打出漂亮仗,也正是在此战中,国军才首次实现了对日军整建制部队的重创甚至歼灭。 归根到底,国军在抗战中的表现,不能单纯从“有没有缴获联队旗”这样的标准去评价。这种标准更多是一种象征性指标,忽视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维度特征。 八年抗战,国军付出的代价巨大,能在如此极端不利的条件下坚持到底,并最终迎来胜利,这是任何一支军队都难以企及的成就。 与其纠结于“为什么没能歼灭一个联队”,不如从中反思战争的真相远比表面现象更复杂。而我们今天要做的,不是简单地用成败论英雄,而是从历史的细节中读懂那些沉重却真实的坚持。
1943年,戴笠都称“鬼难拿”的汉奸,八路军两次围捕都失手!汉奸巧用易妆术逃
【2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