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毓峰(1897—1938)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镇阿堡河子人(今属杏山乡),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军事指挥员,在东北抗日战场上坚持斗争直至英勇牺牲。[祈祷][祈祷][祈祷] 王毓峰出身贫寒,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由叔父抚养长大。他仅读了一年私塾便因家贫辍学,为地主家放猪、当“半拉子”(半劳力),饱尝生活艰辛。1916年,19岁的王毓峰投身东北军,因表现出色,历任班长、排长、副连长等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难激发了王毓峰的抗日决心,他带领所属的一个排脱离东北军,在宁安县花脸沟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活动。1932年,他率部加入王德林领导的“中国国民救国军”,但发现该部队缺乏明确抗日纲领和群众支持,指挥混乱,在日军进攻下很快溃散,这使他认识到依靠旧军队难以实现抗日救国的目标。 1933年1月,王毓峰率部二百余人加入李延禄领导的抗日救国游击军,任第二团团长。同年1月28日,在宁安团山屯战斗中,他指挥部队与日伪军激战两小时,击毙三名日军军官,迫使敌军撤退。 1934年2月,周保中到宁安组建绥宁反日同盟军,王毓峰拥护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率全团加入。他率部参与进攻小城子、焚烧敌伪电报局、收缴东京城附近农村地主武装等战斗,扩大了同盟军的影响。 1935年1月,在猴石屯战斗中,王毓峰率部打死打伤日伪军24人(另有记载为34人);在岔沟和狼窝的战斗中,击毙伪警察队长马志超。同年,他在抗战烈火中经受考验,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在严冬将棉衣让给战士,战斗时既是指挥员又抢救伤员,战斗间隙则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动员青年参军。他的家族多位亲人也为抗日献出生命,妻子亦怀抱幼子随军斗争。 1935年2月,绥宁反日同盟军改编为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后改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王毓峰任第一师第二团团长。他率部在宁安境内进行了长岭子遭遇战、阿马河子战斗、二道河子袭击战、葡萄沟迎击战等多次战斗,并参与开辟西北山游击区。 1936年3月,在莲花泡屯筹集给养时,部队遭日伪军重兵袭击。王毓峰临危不惧,果断指挥二团战士连续冲杀,顶住敌人猛攻,掩护师长李荆璞和师部安全转移,使部队由被动转为主动。年底,他升任第一师参谋长,随五军向中东铁路道北转移。 1937年“七七事变”后,王毓峰任第一师副师长。8月22日,他领导一师三团在刁翎将伪军张营第三连缴械,击毙伪军十余人,缴获步枪七十二支及大量弹药军需。 1937年冬,王毓峰调任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第二师师长。由于长期在艰苦环境中战斗,他患有严重痔疮,时常失血过多,但仍坚持指挥。1938年初,病情恶化无法随军行动,党组织安排他在富锦县张珍炭窑的密营中休养。 1938年2月25日,负责护理的几名战士(属四军六团)叛变投敌,趁警卫员疏忽,将王毓峰杀害,年仅41岁。 2015年8月24日,王毓峰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他无私奉献、英勇斗争的精神,至今仍被铭记。 王毓峰烈士从一名贫苦农民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和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他的一生是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斗争历程的缩影。
王毓峰(1897—1938)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镇阿堡河子人(今属杏山乡),东北
史迹奇闻号
2025-10-03 08:53: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