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为何不给部下拜将封侯?打不赢清军,找不到册封理由。石达开知道,拜将封王侯,争取太平军将士支持,创业才能取得胜利,但他做不到。 很简单一个道理,石达开打不赢清军,没理由册封。1863年6月,石达开来到大渡河畔,他本以为能到达成都,开创出一片根据地。谁知,大渡河成为石达开一生的痛。 你或许听过“翼王石达开”的威名——太平天国最年轻的王爷,三十岁出头就统帅千军万马,连曾国藩都曾在奏折里哀叹“石逆用兵如神”。 可就是这位被称作“太平天国最完美战将”的人,到了人生最后三年,竟连给部下封个“将军”的底气都没有。不是他不想封,是根本封无可封:打不赢清军,拿什么当封官的理由? 没有胜仗撑腰的册封,不过是张一戳就破的空头支票。1863年6月,当石达开带着残部来到大渡河畔时,他望着湍急的河水,大概怎么也想不通:半年前还信誓旦旦要“取成都,建新基”的队伍,怎么就走到了绝路? 这话乍听像给石达开找借口——当年天京事变后他率部出走,带走的可是太平军最精锐的“羽林军”,麾下猛将如云,怎么就“打不赢清军”了? 可细扒那几年的战局,石达开的难处真不是矫情。天京那摊子烂事刚爆发时,他打着“为太平天国正名”的旗号出走,表面上是保存实力,实则从一开始就断了后路。 老兄弟们跟着他离开,图的是“跟着翼王打天下”的盼头,可出了天京才发现,清军早把他们当成了“叛出天国的杂牌军”。西征?长江沿线全是湘军水师扎的钉子;北进? 没有“正规军”的名分,自然也没法名正言顺地封官许愿。你想啊,当年太平天国封王封侯多热闹? 东王九千岁、翼王五千岁,底下什么“天官正丞相”“地官副丞相”一大串,听着威风,实则都是给将士画的大饼:封你个王,你就能带着兄弟们打下一座城;封你个侯,你就能在城里分块地盘收税。 可石达开呢?他带着队伍转战川黔滇三省,打下的县城要么被清军反扑夺回去,要么就是穷得连军粮都凑不齐。1862年在四川綦江,他好不容易打了个胜仗,部下们眼巴巴等着封赏,他却只能咬着牙说:“先攒着,等打下成都再说。” 可成都哪是那么好打的?清军早调集了川陕湘鄂四省的绿营兵,在大渡河上游布下了天罗地网。 最讽刺的是,石达开自己心里也清楚这事儿荒唐。1863年春天,他在云南昭通贴过告示,说要“复立太平天国,共扶真主”,可底下将士私下嘀咕:“真主在南京呢,咱们跟的是翼王还是天王?” 这种身份认同的撕裂,比清军的枪炮更致命。等到被困大渡河,前有大河挡路,后有清军追击,他甚至想过散尽家财换将士活命——把仅剩的几百两银子分给伤兵,把战马都宰了给士兵充饥。可这时候再想封什么“先锋大将”“断后将军”,谁还信呢? 说到底,石达开的悲剧不是性格问题,更不是能力问题。他打仗确实猛,大渡河畔那几天,清军都怕了他“半夜渡河”的突袭战术;他带兵也仁义,部下饿肚子他跟着嚼草根,士兵受伤他亲自背到后方。 大渡河的浪头拍打着礁石,石达开最终选择“舍命以全三军”,可那些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多数还是倒在了清军的屠刀下。这不是某个英雄的失败,而是一个“没有未来可描绘”的团队的必然结局。
石达开为何不给部下拜将封侯?打不赢清军,找不到册封理由。石达开知道,拜将封王侯,
断代史鉴
2025-10-03 06:17:56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