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曾表示,要阻止中国武统台湾,欧洲有杀招,西方国家有能力让中国的GDP增长率下跌17%。根据德国之声报道,德媒援引ECFR地缘经济研究专家阿加特·德马赖斯的观点表示,欧盟的市场准入是对中国最有力的杠杆。而这将极大的震慑中国以武力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这番表态其实挺典型的,西方一贯思路就是,你想做什么事?我就从经济上掐你脖子。 美国这些年一直这样搞,欧洲现在也学会了。但问题是,话说得轻巧,真要付诸行动,他们自己会不会受伤?这就得掂量一下了。 先说欧盟的底气。他们确实是中国的大市场,尤其是高端消费品、汽车、工业品,中国对欧洲的出口额很庞大。欧盟一旦限制市场准入,对中国出口企业肯定是冲击。 比如服装、家电、电子产品,这些行业的外贸依赖度高,欧洲市场要是真关门,会有一部分企业日子难过。那17%的数字,也不是完全乱编的。 可问题是,欧盟真有胆子玩这么大吗?你关了市场准入,中国企业痛苦,欧洲消费者就能舒服吗?现在欧洲的通胀已经够他们头疼了,如果再把中国制造拒之门外,那些日常消费品立马涨价。 欧洲老百姓买个衣服、手机、家居用品,成本全得翻番。便宜的东西没了,欧洲人日子更苦,这种政治风险,欧洲领导人自己能顶得住? 而且别忘了,欧洲的出口企业同样深度依赖中国。德国的汽车,法国的化妆品,意大利的奢侈品,全是靠中国市场撑起来的。你说限制市场准入是“杀招”,结果有可能是双向“自杀”。 中国一旦反制,关上对欧洲的一些市场大门,那些欧洲大企业哭都来不及。大众、宝马、奔驰在中国卖多少车?要是真被封杀,德国经济直接大伤元气。 更现实的是,欧洲现在根本离不开中国供应链。新能源车、电池、稀土、光伏板,这些核心领域,中国占据绝对优势。 欧洲可以说狠话,但真要掀桌子,他们的新能源转型、绿色计划全都要拖延。欧盟内部那些喊着“碳中和”的政治家,到时候要怎么交代? 所以,德媒的这番“杀招论”,更多是心理战。一方面是放话给中国听,别动不动想武统,我们有后手。另一方面,也是安抚自己的民众,看,我们不是任人宰割的,我们有办法遏制中国。 可惜,这种说法听起来有点虚。因为任何懂经济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真要玩下去,最后可能是两败俱伤。 再说更直白一点,欧洲现在还有没有这个资本?美国可以对中国搞科技制裁,那是因为美国在高端芯片、操作系统这些地方还掌握着核心技术,有壁垒在手。而欧洲呢?他们最大的底气就是市场。 可市场这东西,不像高科技那样独一份。欧洲不要中国的商品,全球还有中东、拉美、非洲,还有一大堆国家等着接盘。 中国的供应链和产能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真要转移市场,不是做不到。反倒是欧洲,他们能不能立马找到中国的替代品?恐怕很难。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欧盟不是铁板一块。就算德媒说得激烈,但你让匈牙利、希腊、西班牙这些国家真跟着去“封杀”中国,他们愿意吗? 这些国家的经济本来就很依赖中国投资和市场,一旦脱钩,先倒下的就是他们。到时候欧盟内部的分歧会被放大,所谓的“杀招”可能还没用出来,自己就先内讧了。 实际上,欧洲这种言论背后还是个逻辑,他们把中国和俄罗斯放在一个框架里思考。制裁俄罗斯,他们觉得还算有点效果,就幻想对中国也能这么玩。但他们忘了,中俄体量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俄罗斯经济总量还不如广东省,中国呢?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全世界贸易关系盘根错节。你想简单靠一个“市场准入”就摁住中国,完全低估了中国的韧性。 这就像西方总爱挂在嘴边的“经济威慑”。冷战思维里,经济手段是政治工具,但他们没意识到,现在全球化已经不是单向依赖,而是互相交织。动一下就是全链条震荡,不存在谁能独善其身。 其实换个角度看,欧洲这些声音某种程度上也暴露了他们的焦虑。他们一边想依靠中国市场来恢复经济,一边又害怕中国变得更强大,从而失去制衡能力。 于是就拿出这种看似“硬气”的威胁。但威胁归威胁,他们自己心里很清楚,真要是摊牌,受伤最大的可能就是他们自己。 最后还是要说,台湾问题本质是中国的内政,不管欧洲喊多少次“杀招”,都改变不了这一点。欧洲拿经济来吓唬中国,不过是心理战手段,真要落实,代价之大恐怕他们自己都不敢想。 对中国来说,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市场、稳固产业链,才是最有力的底气。你威胁GDP增速下滑17%,可要是中国把韧性撑住了,最后反噬的就是你们欧洲经济。 德媒的“杀招”说法,看似强硬,实则虚张声势。欧盟真敢这么做吗?不敢。因为这场博弈不是单向制裁,而是双向撕裂。中国承受得住,欧洲却未必顶得住。所谓的震慑,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
大陆解放台湾时就怕美国横插一脚,可现在反过来了,中国怕的是美国不插手。因为中国现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