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一张抓拍照,照片中的毛泽东正在抠指甲。开国大典这么大的事,主席竟现场小动作?这事还真就是真的。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聚满了人。 人挤人,从长安街一直站到东西两头。有人站着,有人蹲着,还有人拉着孩子。 所有人都盯着城楼上那个位置。那天下午三点,毛泽东走出来,说出了那句所有人都在等的话。 那时候没人喊“大典”。报纸上写的是“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或是“典礼”。“开国大典”这个词,是后来的说法,不是当天的口号。 最早的称呼,其实就两个字:成立。国家新成立,政府新成立,换了一面旗,一个名字,一种制度。当时写报道的编辑也没想到这个词会变成国家记忆。 后来出了一些画册,写着“开国大典”几个字。再之后就是那幅油画,董希文画的,画面里站着毛泽东和其他领导,底下是广场和人群。那幅画一挂,就是几十年。 “大典”也就跟着传开了。从那以后,说起1949年10月1日,几乎没人再用“盛典”两个字。 那天谁在城楼上?很多人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各种说法都有。有人说几百人,有人说上千。官方代表名单是662人,后来实际到场的有641个,签到的记录一清二楚。加上新闻记者、广播员、警卫员,还有一些安排照相和收音的技术人员,人数不止这么多。估计一共在800人左右。 不光是代表能上城楼,还有一些是工作需要。 有的要负责主席身边的安全,有的要负责拍照,还有的要负责广播。比如摄影师侯波、陈正青,他们的照片一直留到今天。他们的存在,让这一刻有了具体的影像,不是靠回忆拼凑的。 有些人没上去,不是没资格,是实在抽不开身。聂荣臻是阅兵总指挥,在城楼下面,整场活动他一直在现场调度。林彪、彭德怀分别在湖南和西北指挥战事,叶剑英还在江西等着接收广州。其他像习仲勋、饶漱石、康生这些人,分别在西安、上海、济南忙地方的事情,没法脱身。 徐向前当时病得厉害,在青岛休养。李章达原本已经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但因为心脏病提前离开北平,回到香港治疗。龙云也没出现,人在香港。 还有一个叫任谦的,在西北策反起义部队,也没赶回来。这些名字都在名单上,只是没在城楼上站着。 最特别的是杨杰。他是政协代表,也是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员,曾任驻苏联大使。他没有出席,不是因为工作,也不是生病,而是被杀了。 9月19日,在香港被暗杀。名单上还是保留了他的名字,只是在上面加了一道黑框。在那个代表册上,他是唯一一个有黑框的人。这不是仪式,这是政治。 名单之外还有签到簿。那是实打实的出席记录。 每个代表要自己签名字,用发的签到卡。毛泽东也签。陈云最早,宋庆龄用钢笔写,她不习惯用毛笔。工作人员为了她特地准备了一支。有些代表因为错过开幕,后面补签,也会备注原因。有请假的,有缺席的,也有列名但始终没到的。这不是形式,是规矩。谁到谁没到,写得清清楚楚。 到了下午三点,广播里一声响,宣布典礼开始。升国旗,奏国歌,礼炮齐鸣。礼炮是件讲究事,不光是打响那么简单。54门炮,鸣放28响。为啥是28?这事很多人猜。有人说是阴阳八卦的意思,有人说和毛泽东的个人感情有关,还有人从字面解释,说“共”字是“廿”加“八”,就是共产党。 官方的说法,其实不复杂。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到1949年正好28年。这28响,就是为这28年放的。这个方案最早是毛泽东提出来的,唐永健写了个说明,交给主席审批,主席签了字。没搞什么神秘,也没绕远。就是28年,28响。 1972年,尼克松来访,专门问了这个事。周恩来说:主席说共产党成立28年了,这28响是纪念这段路。还说,这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尼克松听了,也没再多问。他要的可能是个固定答案,但周恩来的回答,其实就是标准答案。 城楼上礼炮响着,烟往上飘。主席一边讲话,一边望着下面的人。人群太多,站得挤,走动都难。有的孩子坐在父亲的肩膀上,手举得老高。有的老太太掉眼泪,捂着嘴巴不出声。有的兵站得笔直,脸都晒红了。有人在喊,有人在拍手,还有人在心里默念名字。 整个过程其实不长,但那天像过了很久。 照片定格的,是几秒钟的画面。但签到、报到、安排座位、调音响、布旗子,全是前面几天甚至几个星期准备好的。 晚上的报纸发出来,头版是毛泽东讲话,底下是人群的照片。 四个版面都铺上了,照片、讲话稿、代表名单、社论,还有电台播音稿的摘要。不是象征,是宣传,也是记录。 从那天开始,每年十月一日都挂国旗,奏国歌,鸣礼炮。 可再也没有一次和1949年那天一样。那天之后,“开国大典”成了定语,成了标准答案。再没人去区分“盛典”还是“典礼”。那个瞬间,被反复复印、讲述、纪念,最后定了调。 可真要细看,还是得回到那些细节。 不是画册,不是油画,是谁没来,谁站在哪儿,谁在讲话时低头看稿,谁在台下擦汗,谁在听广播时掉了眼泪。这些才是那天留下来的。
下图是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一张抓拍照,照片中的毛泽东正在抠指甲。开国大典这么大的
不急不躁文史
2025-10-02 22:44:01
0
阅读: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