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郑丽文民调飙到66%,国民党那帮“大佬”,直接放手一搏要把郝龙斌这个民调仅5%的“阿斗”扶上墙! 中国国民党2025年主席选举于10月18日举行,登记阶段从9月15日至19日完成,最终确认郑丽文、罗智强、卓伯源、郝龙斌、蔡志弘、张亚中六位候选人参与角逐。这次选举背景源于党内对现有路线的反思,过去几年国民党在地方选举中表现不尽如人意,党员们希望通过改选注入新活力。郑丽文作为前民意代表,以其直率作风在基层积累人气,一份中天电视YouTube网络投票显示,她的支持率高达66%,远超其他对手。罗智强以18%位居第二,张亚中10%,郝龙斌仅5%。这份数据虽非正式党员民调,但反映出部分民众对郑丽文的支持倾向。郝龙斌身为前台北市长,本应凭借行政经验占优,却在民调中垫底,显示其影响力已不如从前。党内高层对这一局面表现出明显不安,原本缓慢推进的选举进程突然加速。 国民党高层在郑丽文民调领先后,迅速调整策略。9月20日首场辩论会后,洪秀柱作为前主席公开表态,她强调党内需团结一致,避免分裂。洪秀柱的介入被视为高层试图平衡局面的举措,她在党内有一定声望,尤其在两岸议题上持坚定立场。这次选举中,两岸路线成为焦点,候选人们纷纷表达对大陆政策的看法,但均避免极端表述。郑丽文承诺若当选将推动下架赖清德政府,凸显其对抗民进党的决心。郝龙斌则聚焦内部改革,提出加强党务运作的方案,但其低民调让这些主张难以获得广泛响应。高层推动郝龙斌参选的动机引发猜测,有人认为这是为了维护既有派系平衡,避免新人独大。整个过程显示国民党内部权力结构复杂,资深成员不愿轻易让出主导权。 选举进入白热化阶段,候选人通过媒体和基层活动展开竞争。郑丽文的支持率暂居首位,一份蓝营内部民调显示她以22.2%领先,其他候选人差距不大。罗智强作为现任民意代表,凭借社交媒体影响力吸引年轻选民。张亚中则以孙文学校总校长身份,强调意识形态纯正。郝龙斌虽民调低迷,但获得部分军系支持,这在国民党选举中往往发挥关键作用。洪秀柱的表态进一步影响格局,她公开支持世代交替,但未明确背书特定候选人。马英九等前领导人も表达类似观点,认为国民党需注入新血以应对未来挑战。这次选举不仅是人事更迭,还关乎党对2026地方选举和2028总统大选的布局。高层对郝龙斌的坚持,被视为试图分散郑丽文势头的策略,尽管效果有限。+更多 2 国民党主席选举的规则采用党员直接投票,相对多数决胜,任期四年。此次改选引入网络元素,旨在提升透明度,但也暴露党内分歧。郑丽文在辩论中直指民进党政策失误,赢得掌声,但也招致对手质疑其经验不足。郝龙斌缺席首场辩论,理由是行程冲突,此举进一步削弱其形象。高层试图通过资源分配助其曝光,如安排地方走访,却难以逆转民调劣势。洪秀柱在媒体上重申国民党需坚守核心价值,避免内部消耗。这场选举反映出国民党面临的困境:一方面需回应民众对变革的呼声,另一方面又受制于派系利益。无论谁胜出,新主席都将面对两岸关系、党内团结和选举策略等多重考验。 从民调数据看,郑丽文的优势虽明显,但党内选举往往受组织动员影响。蓝营内部评估显示,军系票源可能决定胜负,郝龙斌和郑丽文在此领域展开对决。罗智强则依赖青年党员支持,张亚中诉诸意识形态。张亚中曾多次参选,经验丰富,但以往成绩不佳。郝龙斌的低支持率源于其过去行政争议,如台北捷运事件的影响。高层推出洪秀柱,旨在稳定大局,她的一锤定音式发言常左右舆论。这场选举的本质在于国民党如何重塑形象,摆脱在野党疲态。最终结果将影响台湾政治格局,尤其在两岸议题上,新主席的立场将决定国民党与大陆互动的深度。 国民党高层对郑丽文崛起的反应,凸显党内保守势力根深蒂固。他们不愿看到新人主导,转而扶持郝龙斌,尽管其民调仅5%。这种操作被批评为忽略民意,优先党内平衡。洪秀柱的角色类似于救火队员,她的介入虽带来话题,但难以根本改变格局。选举过程中,候选人避免直接攻击大陆政策,转而聚焦内部改革。这反映出国民党在两岸问题上的谨慎态度,避免激化矛盾。新主席上任后,首要任务是整合资源,准备下届选举。无论郑丽文或他人胜出,本质上国民党路线难有剧变,仍需应对民进党主导的局面。 这场选举的民调波动,显示民众对国民党变革的期待。郑丽文的支持率飙升源于其敢言形象,郝龙斌的低迷则源于经验虽多却缺乏新鲜感。高层匆忙应对,推出洪秀柱稳局,但此举也暴露决策的被动性。党内六位候选人各有侧重,卓伯源和蔡志弘虽曝光较少,但也代表地方声音。选举结果将由党员投票决定,组织票成为关键。国民党需从中吸取教训,提升竞争力,否则难在台湾政坛重振雄风。
会见郑丽文之后,王金平提出了三个要求!10月1日,根据岛内媒体报道,在郑丽文会见
【55评论】【6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