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签事件,意外“炸”出了去年上海浦东新区的一项试点政策——项目名称叫“全球引才伙伴计划(GTP)”。这个计划的重点是:首次支持外籍人士担任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 很多人看到“外籍任国企法人”第一反应就是懵,毕竟以前这类岗位基本都是国人担任。浦东新区搞这个试点,初衷是想吸引全球高端人才,让国企和事业单位更有国际视野,想法本身没问题。 可某签事件一出来,大家心里就多了层顾虑。一个有违法犯罪记录的外籍人士都能触碰行业核心资源,要是真有别有用心的人通过这个政策进入国企,手握关键权力,后果不堪设想。 政策文件里写得很清楚,入选的外籍人士得满足“行业顶尖”“无不良记录”等条件。但实际执行中怎么把关?谁来确保这些外籍人才的背景干净、立场端正?这些问题没说透,就让人心里没底。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吸引外籍人才是必然趋势。2023年数据显示,上海外籍常住人口超20万,其中不少是金融、科技领域的高端人才。合理引进能帮企业发展,但前提是必须把好筛选关。 有网友担心“这会不会给某些人开后门”,不是不信任外籍人才,而是国企和事业单位关系到公共利益,容不得半点马虎。之前就有过外籍高管利用职务之便转移企业资产的案例,教训就在眼前。 政策试点本是好事,可“支持外籍担任法定代表人”得有严格的配套措施。比如背景审查要多部门联动,任职期间要全程监督,一旦出现违规立刻终止资格。没有这些“安全阀”,再好的引才政策也可能走偏。 引才是为了发展,不是为了“凑数”。真正的高端人才,不仅要有专业能力,更要有法律意识和道德底线。试点政策可以推进,但必须把“底线思维”放在前面,绝不能为了引才而放松对风险的把控。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讲几个你觉得不愧是在上海的瞬间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