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德韦杰夫心里明白,俄乌战场输赢不重要,克里姆林宫棋局才是目标 来源:大观天下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巴黎发表讲话时称俄罗斯是“威胁”,梅德韦杰夫窝在沙发上看完电视直播,随手在推特上敲下一句:“米克龙威胁不大,他下台后没人会惦记。 ”配图是法国抗议活动的照片,这条帖子转发量瞬间破百万。 这种随手怼西方领导人的行为,已成为梅德韦杰夫冲突期间的日常。 梅德韦杰夫的变身戏法 任期内他推动修改宪法,将总统任期从4年延长至6年,恢复州长直选制度,还成立直属总统的反腐败委员会,要求官员申报财产。 这些举措一度让外界认为他倾向开放合作。 当天俄罗斯军队推进乌克兰东部,梅德韦杰夫刚接任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不久。 起初他低调协调后勤,但随着西方制裁层层加码,欧盟冻结资产、美国限制能源进口,他迅速转向台前。 欧盟首轮制裁后,他立即强调能源备用方案;5月莫斯科新闻会上直言“外部干涉会加剧局势”;6月北约马德里峰会讨论扩军时,他建议加强黑海舰队。 一系列动作让外界察觉,这个昔日谈法治的法学博士,开始频繁使用“核威慑”“世界大战”等词汇。 梅德韦杰夫的社交媒体账号成了他的主战场 2025年9月19日,他直接抨击欧盟的乌克兰补偿计划是“盗窃”,誓言俄方强硬回应。 布鲁金斯学会分析认为,这种高调姿态是为迎合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争夺国际话语权。 他的职务变动也支撑了这一转型 2020年卸任总理后,他转任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成为国家安全战略制定者之一;2024年9月,他被任命为武装力量征募委员会主席,参与军事动员。 冲突期间,他频繁视察前线:2022年7月查看赫尔松后勤仓库,9月亲赴顿涅茨克指挥所检查沙盘,2023年6月视察空军基地观看苏-34起飞。 这些行动与其言论形成闭环,固化其“强硬派”标签。 赢输之间的政治弹性 梅德韦杰夫的策略核心在于预留两种政治路径。 若俄罗斯取胜,他作为普京最亲密盟友及冲突中的鹰派代表,可顺理成章承接“胜利红利”。 2024年总统选举普京得票率88%,梅德韦杰夫公开祝贺时,在地图上标注俄罗斯控制大部分乌克兰领土,并将西部分配给波兰、匈牙利等国,此举被视为向国内强硬派示忠。 若冲突陷入僵局或失利,他早期的温和背景可能成为转圜筹码。 2008年他任总统时主张“外交应基于国际法准则”,与西方谈判的经验使其可能被部分势力视为战后“可接受的”掌舵者。 这种灵活性在普京未明确指定接班人的背景下尤为关键,2025年普京虽谈及交接班问题,但未点名继任者。 权力基础的明暗线 梅德韦杰夫与普京的关系是其最大资本。 两人均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法律系,1990年代共事于圣彼得堡市政府,甚至曾共用同一间办公室。 2008年普京力推他竞选总统,自己转任总理,形成“梅普组合”;2012年普京回任总统后,梅德韦杰夫出任总理,获国家杜马299票支持。 这种长达数十年的捆绑关系,使他在权力圈内拥有特殊地位。 挑战同样存在 其激进言论可能导致国际形象固化,例如2025年5月与特朗普的“核骂战”中,他威胁“三战”,特朗普回击“核字别乱用”,导致8月美国核潜艇逼近俄罗斯。 国内也有声音质疑其鹰派姿态的表演成分,且他需面对绍伊古等实力派竞争。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梅德韦杰夫不想再忍,直接对美国放狠话了,梅德韦杰夫警告美国:“俄罗斯可使用某种武
【39评论】【3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