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何骨头硬?一个现实原因是,他经济宽裕,不缺钱。这让他有底气横眉冷对千夫指,写出如匕首般尖锐的文字。 1912年,鲁迅受蔡元培邀请进入民国教育部当公务员,起初月薪60银圆,很快涨到220银圆。当时北京房租每月1块大洋,一碗阳春面几分钱,鲁迅的收入相当可观。这份工作他一干就是十四年,虽然后来北洋政府常拖欠工资,但平均每月仍能拿到200银圆左右。 鲁迅不只靠工资生活。五四运动后,他开始在多所大学兼职讲课。在北大教《中国小说史》,一周仅一小时课,月薪就有18块大洋。他还在师范学校等兼课,一个月有几十块额外收入。1926年他去厦门大学当研究教授,月薪400元,次年转到中山大学,又涨到500元。他还受聘为“大学院”特约撰述员,四年拿了14700元。 作为文学大家,鲁迅的稿费和版税收入也很可观。后期在上海,北新书局每月给他版税和编辑费200元,发表文章另算,月收入基本不少于500元。 有这样的收入,鲁迅生活宽裕。1919年,他花3500块银元买下北京八道湾胡同的三进大院,有27间房,还买了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四合院,即现在的北京鲁迅博物馆。移居上海后,他租住在大陆新村三层楼房,买八道湾那套房子,按当时月薪算,不到一年工资就够了。 鲁迅舍得在买书和收藏上花钱,24年买了近万册书,收藏近7000张古碑等拓片。他常下馆子、请客吃饭,孝敬母亲、资助朋友和学生,家里雇两个女佣,出门坐出租车,带家人看电影、兜风。但他并不挥霍,平时穿朴素,抽廉价烟,一条裤子穿多年。 鲁迅深知经济独立才能保证思想独立,他在演讲中说:“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所卖掉。”他不仅这么说,还这么做。北洋政府拖欠工资,他参与“索薪”斗争;北新书局拖欠版税,他对簿公堂追讨。 经济实力让鲁迅在动荡年代保持独立,不依附权势集团,不为生计妥协,毫无顾虑地批判社会黑暗。精神的自由与独立,需要物质基础支撑。鲁迅用自己的方式证明,真正的“硬骨头”,不仅需要一腔热血,还需要经济实力支撑坚持和勇气。
1943年,戴笠都称“鬼难拿”的汉奸,八路军两次围捕都失手!汉奸巧用易妆术逃
【2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