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和阿拉伯人的套路基本上一样,他们是用繁殖来征服全世界的。 你看看近日印度传

康安说历史 2025-10-01 12:45:08

印度人和阿拉伯人的套路基本上一样,他们是用繁殖来征服全世界的。 你看看近日印度传统节日九夜节,在加拿大也开始了庆祝。 印度人霸占了整个公园,人山人海一眼望不到头。印度男男女女聚在一起载歌载舞,人群中看不到任何一名加拿大人的身影。 先说说印度人在加拿大的操作,这可不是临时起意的节日狂欢,而是人口基数堆出来的必然结果。加拿大本来想靠移民填劳动力缺口,毕竟 65 岁以上老人占了 19%,五分之一的劳动人口快退休了,可没想到给印度人开了个大口子。 2013 年那会儿,印度人拿到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的才 3 万出头,十年功夫就飙到了 2023 年的近 14 万,整整翻了三倍还多。2024 年更夸张,8 万多新公民里印度人占了 23%,2025 年头三个月的新永久居民里,印度人直接占了三成,这增长速度比坐火箭还快。 更别提留学和探亲签证,2023 年加拿大发了 104 万张留学签,印度人拿走 42 万张,探亲签更是拿了 128 万张,一年下来近 200 万印度人涌进来,不少人来了就扎下根,找工作、办居留,非法移民还没算在内。 这么多人聚在一起,自然就有了 “霸占公园” 的底气。多伦多的一些社区里,印度裔比例早就超过 60%,大街小巷全是印度餐馆和服饰店,16 米高的印度教 “猴神” 哈奴曼神像都立起来了,素里市更是大半都是印度裔家庭,整个城市都快变成印度风情街。 九夜节看不到加拿大人也不奇怪,毕竟在这些社区里,印度人早就成了 “主人”,节日庆祝跟在老家没两样,载歌载舞的人群里全是自己人,本地人要么习惯了躲开,要么根本插不进去。 更关键的是印度人的生育率一直在线,对比加拿大白人的低生育和老龄化,用不了三五十年,印度裔在当地的人口比例只会越来越高,到时候恐怕不止是公园,连市政厅都得跟着变味儿。 政治上的渗透更能说明问题,2025 年加拿大大选后,国会里有 22 到 24 名印度裔议员,虽然不算多数,但已经是历史新高,国防部长这种关键职位都有印度裔担任,特鲁多内阁里的印度官员更是越来越多。 这背后就是人口基数在说话,印度人不仅能生,还爱群居,投票积极性比白人还高,在西方的选举制度下,人多就是话语权,久而久之自然能把自己人推到权力中心。 这种套路不止在加拿大上演,英国下议院有 15 名印裔议员,内政大臣、气候变化官员全是印度裔,美国副总统哈里斯有印度血统,拜登政府里 20 名印裔高官占了白宫要职,连 “萨莫萨党团会议” 这种印裔政客组织都能在国会里发声,说这是人口撑起的政治影响力一点不为过。 再看阿拉伯人,玩的也是同款 “人口战术”。就说生育率,沙特阿拉伯 2023 年的青春期生育率是每千名 15-19 岁女性生育 11 人,而欧盟平均才 7 人,有些欧洲国家比如瑞典、荷兰更是低到 2 人。 在法国,阿拉伯裔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 10%,巴黎郊区的很多社区里,阿拉伯餐馆、清真寺随处可见,女性戴头巾的比例比在一些阿拉伯国家还高。 德国的阿拉伯移民后裔更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柏林的土耳其裔(广义上也属阿拉伯文化圈)社区里,传统节日的庆祝规模比当地德国节日还热闹,街头的土耳其烤肉店比德国香肠摊还多,这种人口增长带来的文化覆盖,跟印度人在加拿大的操作如出一辙。 欧洲人当初也是为了弥补劳动力不足引进阿拉伯移民,结果现在反过来被人口结构 “反噬”。法国的中小学里,阿拉伯裔学生占比越来越高,有些班级里法语都快成了 “第二语言”,老师得迁就移民家庭的文化习惯。 德国的养老体系更是离不开阿拉伯裔劳动力,可随之而来的是清真寺数量激增,2000 年以来德国新建的清真寺超过 1000 座,比过去一百年建的还多。 这种 “繁殖 + 聚居 + 文化渗透” 的组合拳,让阿拉伯人在欧洲不用靠武力,就慢慢站稳了脚跟,就像印度人在加拿大那样,从节日狂欢到社区主导,再到政治发声,一步步把 “异乡” 变成 “主场”。 本质上这两套逻辑是相通的:靠着高于当地的生育率保证人口增量,借着移民政策涌入目标国家,再通过聚居形成文化和生活上的 “独立王国”,等到人口基数足够大,自然就能在社会、政治各领域掌握话语权。 加拿大的九夜节只是一个缩影,就像英国的排灯节越来越热闹,法国的开斋节氛围越来越浓,都是人口扩张带来的必然结果。 这种 “征服” 不用枪炮,就靠一辈辈生、一群群聚,等到当地原住民生育率上不去、老龄化严重,外来群体自然就能靠着人口优势慢慢 “接管”,说这是最隐蔽的扩张套路,一点都不夸张。

0 阅读:1

猜你喜欢

康安说历史

康安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