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得好好看清自己的处境。如果不想把自己搞垮,就得明白一个硬道理,几百年来,你们的扩张靠的不是什么过硬的军事或技术实力,而是历史积累的体量和技术红利。几百年来,扩张看似强大,其实是借了别人的力。 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很多人才第一次直观地意识到,俄罗斯的“强大”其实是有很大水分的。 乌克兰战场上,俄罗斯不得不从伊朗进口无人机,甚至在精确制导弹药的生产上也频频捉襟见肘。 对比冷战时期苏联能大批量生产T-72、T-80等主战坦克、还能在导弹、航天技术上和美国分庭抗礼的场景,如今的俄罗斯显得格外尴尬。 仿佛一台服役多年的老奔驰,外壳依旧闪亮,靠打蜡维持体面,但发动机早已过时,零件一坏就无处可寻。 若往前追溯,沙皇俄国的崛起本就带有“捡漏”的色彩。17世纪,欧洲列强正忙着工业革命,没空兼顾边陲,俄国便趁机一路往西蚕食波兰、立陶宛,往东则是大踏步挺进西伯利亚。 哥萨克骑兵凭着“不要命”的狠劲,加上大片无人深耕的土地,就这样把版图推到了太平洋。那时的扩张更像是“低成本套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细经营。 20世纪,苏联的“强大”同样建立在特殊历史窗口之上。斯大林模式的强制工业化,虽然让无数苏联工农付出了血汗与生命,但确实在短短几十年间搭建起了重工业体系。 二战后,全球反殖民浪潮为苏联的意识形态输出提供了舞台,东欧、亚洲、非洲都成为其势力范围。正因如此,它才有了和美国掰手腕的底气。 等到冷战结束,风口停下,苏联本身的体制僵化和经济空心化就暴露无遗。 1991年解体之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遗产:庞大的核武库、完善的石油天然气管道,以及航天技术储备。 这些“老本”成了维持俄罗斯大国架子的支柱。但问题在于,三十多年过去,俄罗斯几乎没有在此基础上完成真正的产业升级。 其GDP有三分之一依赖能源出口,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甚至还不如韩国一家三星集团。一次国际油价下跌,就足以让整个国家陷入财政紧缩。 这样的经济模式,和中东依赖石油的土豪国家并无本质区别。 普京上台初期,赶上国际能源价格飙升,俄罗斯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但这笔钱并未转化为推动科技与教育的长期投入。 寡头们将巨额财富转移到海外,购买伦敦豪宅、在瑞士开户,而政府则把大量资金砸进军事开支,维持庞大的军工与安全体系。 留给社会基础设施和创新领域的投资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年轻人纷纷投身IT行业,并不是因为国家战略导向,而是资源产业能提供的岗位有限,只有靠写代码才能谋出路。 俄罗斯如今面临比经济更棘手的难题。 全国人口仅约1.4亿,甚至比日本还少,而且每年还有数十万高素质人才流出国外。远东地区幅员辽阔,却因劳动力不足而荒废大片土地。 同时,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街头,常能见到来自中亚国家的劳工。一个大家族,后代越来越少,还不断外流,只能雇外人来维持生计,这样的模式终究难以长久。 俄罗斯确实还保有核武器的震慑力,以及能源出口对欧洲的牵制。但这两张牌正在逐渐失灵。 欧洲在俄乌冲突后加快了能源转型与多元化采购,美国的页岩气、卡塔尔的液化天然气不断进入欧洲市场,俄罗斯天然气对外的“战略价值”大打折扣。 而核武器固然能阻止对手的全面入侵,却无法在经济、科技和人口流失的慢性消耗中提供出路。 19世纪时,亚历山大二世废除了农奴制,却没能顺利推动工业化改革;20世纪中期,赫鲁晓夫曾大力发展民用工业,但很快又因体制僵化停滞; 进入21世纪,普京试图打造“能源帝国”,但这一战略高度依赖外部市场环境,缺乏内生动力。 可以说,俄罗斯像一个不会理财的大户人家,祖上留了大片地皮和矿产,但缺乏系统规划,每次扩张与强盛都带有很强的偶然性。 如今的俄罗斯,正站在一个新的岔路口:既没有苏联时代的全球号召力,也缺乏像西方那样的创新驱动。它还在消耗祖产,靠“旧房子翻修”撑门面。 可再厚实的家底,如果子孙不努力,不去更新换代,迟早也会被坐吃山空的惯性所吞噬。
为什么总说二战打光了苏联一代人,而没有人说打光中国一代人?不仅是苏联,德
【5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