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中国在给俄罗斯“挡枪”,但美军最新的兵棋推演却捅破一个残酷现实:俄乌僵局,反而是华盛顿在印太棋局里的一个“有利变量”。 先说说 “英勇盾牌 2025” 演习里那些实打实的细节。这次演习美军拉来了里根号、林肯号两个航母战斗群,还调动了驻关岛的 B-52H 轰炸机、驻日本的 F-35B 战机,甚至把澳大利亚空军的 EA-18G 电子战飞机都拉来配合。 核心科目就是模拟 “双线应对”:一边是乌克兰战场需要北约支援,一边是台海突发状况。推演里设定,北约要往乌克兰派 3 个舰载机联队、2 个宙斯盾舰支队,还要从德国、波兰调防空导弹部队,这一抽掉,印太这边的兵力就明显紧张了。 可当俄军把北约 10% 的海空力量拖在乌克兰 —— 比如牵制住 2 艘驱逐舰、1 个战机中队,美军在台海的反应时间立刻就松快了:原本从关岛调兵到台海需要 48 小时,现在能多留出 3 天,足够再凑一个两栖攻击群,连补给船的调度都能更从容。 这种 “时间差” 对美军来说太关键了。这些年美军在印太一直喊 “分布式作战”,可真遇到事,兵力集中和调动速度还是硬指标。去年 “英勇盾牌 2024” 演习时,因为没考虑乌克兰战场的牵制,推演里美军在台海一度陷入 “兵力空白”,只能让日本自卫队临时填坑。 今年加上俄乌僵局这个变量,反而给美军解了围 —— 不用把所有鸡蛋放印太这个篮子里,只要乌克兰那边能拖住部分北约兵力,印太这边就能更稳地调配资源。 这也是为什么北约东翼增兵突然 “踩刹车”,前几年为了应对俄罗斯,北约从波罗的海到黑海一口气加了 4 个机械化旅,还部署了 “爱国者”“铁拳” 防空系统,可今年只在罗马尼亚增了 1 个轻型旅,连之前计划的 “欧洲捍卫者” 军演规模都缩了水。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美方不想在乌克兰投入过多,就想维持 “拖而不垮” 的僵局,好把更多精力放在印太。 更值得琢磨的是美军的兵力调配逻辑。驻欧洲的美军第六舰队,原本有 6 艘宙斯盾舰,现在常年要留 2 艘在黑海支援乌克兰,等于少了三分之一的力量;驻英国的空军基地,F-35A 战机有一半时间要轮换到波兰、罗马尼亚,没法随时调往印太。 这种 “被动牵制” 反而帮美军找到了 “合理借口”—— 不用急着给欧洲增兵,反正有俄罗斯拖着,印太这边就能更专注。 甚至有美军官员私下说,只要俄乌冲突不结束,北约在欧洲的压力就 “不会突破上限”,正好能把更多装备往印太挪,比如把原本要给德国的 “堤丰” 导弹系统,先调去了日本冲绳,还在菲律宾新增了 3 个军事基地,专门部署 “海马斯” 火箭炮。 可这盘棋的关键,从来都不在俄罗斯,而在中国。美军的推演再精,也得看中国的应对。要是中国加快在台海周边的常态化军演,比如增加航母编队绕台频次,或者在南海部署更多反舰弹道导弹,美军就算多了 72 小时反应时间,也未必能占到便宜。 更别说中国和俄罗斯的合作一直在深化,比如联合空中战略巡航、海军联合演习,这些动作本身就给美军添了新的牵制 —— 要是敢在台海动真格,还得掂量俄罗斯会不会在欧洲、中东那边有动作。 现在再看 “中国给俄罗斯挡枪” 的说法,就显得有点片面了。美军其实是在利用俄乌僵局给自己的印太战略 “腾空间”,可这种 “有利变量” 能不能生效,全看中国怎么破局。 毕竟主动权从来不在美方手里,只要中国保持自己的节奏,稳步提升军力和区域影响力,美军再怎么推演、再怎么调配兵力,也没法改变印太格局的基本盘。这场博弈里,真正的变量从来都是中国自身的实力,这才是最核心的现实。 中国已不需要“证明自己是世界强者”那种路径,用实际发展和技术升级赢得全球认可,工业、指挥、装备三位一体,才是未来大国博弈的底层稳定因素。
*全世界公认的军事实力第一是美国,俄罗斯第二,中国第三,不过经过93阅兵和福建舰
【6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