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免签协议的严重后果,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了。自2024年起,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免签协议正式落地,不少人当时还只是当作一条普通的外交新闻刷过,但当政策逐渐在现实中发酵,事情的走向明显开始“超预期”。 2024 年中俄免签协议落地后,珲春海关数据显示,免签首日近 30% 入境游客是个人免签方式,而 2024 年这里出入境游客已达 66.7 万人次,同比暴涨 1.3 倍,俄罗斯面孔占了半数以上。 黑河口岸更夸张,免签首日 9 点刚过,一艘渡轮就载来 176 名游客,入境大厅被挤得满满当当,海关人员忙得脚不沾地,5 分钟的江程成了最热闹的跨境通道。 优势自然显而易见。绥芬河批发商场里,距离口岸 20 多公里的俄罗斯居民格利终于不用跟团,拿着护照就能来扫货,30 天的停留期让他能慢慢挑物美价廉的鞋帽小商品。 黑河早市摊主王淑清的生意翻了番,摊位前立起中俄双语招牌,自己也练出了蹩脚却管用的俄语,俄罗斯游客要么付现金,要么直接扫微信支付宝,交易比以前顺畅多了。 珲春的哇斯托克欢乐岛更懂行情,洋葱顶城堡配俄式烤肉,淡季时俄罗斯游客比国内游客还多,4 天 3 晚 600 多元的行程性价比,让海参崴游客趋之若鹜。 2024 年中国接待俄罗斯入境游客 150.35 万人次,同比增长 115.1%,旅游、医疗、商贸全被带动起来,黑河某门诊部每月要接 100 多名俄罗斯牙病患者,技术好还便宜成了金字招牌。 但 “严重后果” 也跟着冒了头。黑河民宿老板小李的预订量涨了两三倍,可周边酒店根本跟不上,热门时段游客得拖着行李找住处,部分餐馆趁机临时涨价,一碗面比平时贵出一半仍供不应求。 珲春街头虽热闹,却常有俄罗斯游客对着不懂俄语的商家比划半天,想买的中医艾灸产品也找不到翻译介绍用法,闹得双方都尴尬。 绥芬河公路口岸虽加开了通道,可旺季时通关还是要排半小时队,本地居民买菜得绕开游客扎堆的早市,出租车全往口岸跑,日常出行反倒不方便了。 更有意思的是,黑河菜市场的海鲜摊前,俄罗斯游客习惯挑挑拣拣,本地大爷大妈嫌耽误时间,偶尔还会起小摩擦,张姐只能举着翻译软件当和事佬。 这些混乱里,文化融合的种子倒悄悄发了芽。俄罗斯诗人唐曦兰拍的 “免签来了” 短视频在社交平台走红,中国网友跟着她学做红菜汤,而她也常晒出带家人吃锅包肉的日常。 珲春商家把饺子和俄式面包圈摆在一起卖,黑河列娜中餐厅的菜单既有鱼香肉丝也有罗宋汤,服务员切换中俄双语招呼客人毫无压力。 连绥芬河的出租车司机都摸清了俄罗斯游客的喜好,拉着客人直奔既能买小商品又能尝格瓦斯的街区,嘴里还能蹦几句 “(谢谢)”。这种渗透在烟火气里的融合,比任何文化节都来得实在。 从数据看,2024 年中国赴俄旅游人次也达 103.94 万,同比增长 209.3%,双向流动让边境城市成了天然的文化熔炉。 那些初期的混乱,不过是政策落地后的 “水土不服”—— 就像黑河边检加开的通道、珲春商家学的俄语、民宿老板新增的俄文提示牌,都是在为更深度的交流铺路。 免签带来的不只是游客和生意,更是两个国家的普通人放下手续的隔阂,在早市的叫卖声、餐厅的碰杯声里,真正读懂彼此的生活。 这种藏在烟火气里的联结,远比协议条文更有生命力,也让边境线从地理的分界,变成了文明交融的纽带。
中俄免签协议的严重后果,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了。自2024年起,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免
真实安德烈
2025-09-30 12:14:49
0
阅读: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