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退伍老兵登上新舰艇参观,突然就哭了,哽咽着说:当年海军受了多少窝囊气,真的好难。那会儿驱逐舰,每个人要备一个25L的塑料桶,装着用的淡水,就是为了要多装点油,能让船在海上多跑一些日子。 9月27日,北海舰队的一个视频,引发了很多网友们的泪目。 在山东青岛,一艘对外开放的新型战舰上,一位身着旧式白色水手礼服的退伍老兵,成了人群中最特别的焦点。他手微微颤抖着,泪水就这么毫无征兆地滑了下来。 站在码头上,看着眼前那艘刚刚停靠的先进军舰,老兵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的眼睛微微湿润,不自觉地落下了几滴泪水。 望着舰体线条流畅、装载精良的现代化装备,他仿佛看到了时间的洪流,也回忆起自己当年的艰苦岁月。 那个时候,他们没有如今这样先进的装备,训练条件简陋,营房狭小,物资匮乏,每一次演练都要在烈日下汗水湿透衣裳,在寒风里坚持体能训练。 那时候,他们唯一的动力,就是彼此间的鼓励和信念:“再坚持一下,我们一定能完成任务!” 老兵的目光在舰桥和甲板间扫过,仿佛看到了现代战士们整齐的队列和坚定的眼神。他的思绪被拉回到当年训练场上的场景: 互相推着疲惫的战友跑完最后一圈、在寒夜里分享简单的一顿热饭、在风雪中互相提醒穿好棉衣……每一幕都让他心头酸楚又温暖。 他轻轻抹了把眼角的泪水,低声对自己说:“这些年没白过,这些年轻人有了更好的条件,希望他们能更好地保家卫国。” 老兵深深吸了一口气,眼神望向远处的舰体,缓缓开口:“当初上船的时候,每人只有一个25升的塑料桶,里面装着淡水。 这些水是有限的,为了让军舰能装更多燃油,让它在大洋上能走得更远,那时,我们每一滴水都要珍惜,每一次用水都要计算得精确无比。” 他轻轻摇头,眼神里带着一丝怀念又带着无奈:“大洋上的生活很艰苦,冰冷的罐头和压缩饼干才是常态。 吃惯了这类食物的人,才知道一口热饭有多么奢侈,一整天的工作之后,能咬一口温热的罐头都是一种幸福。” 老兵的手抚过身上的礼服,轻轻摩挲着布料,语气中透着淡淡的感慨:“就连身上这件笔挺的礼服,在当年也不是每天能穿的,只有五一、十一这种大日子,才有资格穿上一次。 平时我们都穿着厚重的作训服,汗水浸透,海风吹得脸皮生疼,那时候的光鲜,只存在在大日子里。” 他微微低下头,仿佛又回到了那片浩瀚的大海上,身边是同样年轻的战友们,肩并肩顶着烈日、顶着风浪,每一份艰苦都被默默咬牙坚持着。 老兵的眼神在现代化军舰上停留了好久,仿佛在对比着过去和现在的岁月,他的唇角微微上扬,带着一种历经艰辛后的欣慰: “现在的条件好了,但那份拼劲和坚持,是任何设备都替代不了的,无论时代怎么变,这种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之前,他仅仅是在手机上看到福建舰电磁弹射的视频,就曾一个人抱着手机在床上痛哭。那是他们那代人连做梦都不敢想的画面。 而今天,不敢想的,都成了现实,055万吨大驱像“带刀侍卫”一样护航,山东舰和辽宁舰实现了“双航母同框”的壮举。 从“陆炮上舰”到“电磁弹射”,从25升的塑料水桶到遍布全舰的直饮水机,这几十年的跨越,浓缩在这位老兵湿润的眼眶里,最终化为无声的骄傲与幸福。 这位老兵的一滴泪,就是一部流动的中国海军奋斗史。它在提醒我们,今天大家习以为常的“下饺子”和各种“黑科技”,背后是几代军人用青春、汗水甚至屈辱铺就的漫长道路。 读懂了这滴泪里交织的咸、烫、甜,才能真正明白我们今天的这份强大,到底从何而来。 信息来源:北海舰队
*全世界公认的军事实力第一是美国,俄罗斯第二,中国第三,不过经过93阅兵和福建舰
【5评论】【15点赞】
用户10xxx89
我老乡当海军那时军舰烧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