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从10月1日起,除非制药公司已经开始在美国破土动

潮流密码我来解 2025-09-29 12:42:29

9月2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从10月1日起,除非制药公司已经开始在美国破土动工建造工厂,否则将对所有进口品牌和专利药品征收100%的关税,留给全球药企的时间只剩下短短五天。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公告留给全球药企的时间非常短,仅有五天的缓冲期。他给出的条件非常苛刻:只有正在建设美国本土生产设施的企业才能豁免。 这一政策的本质是“胡萝卜加大棒”:要么立刻开建药厂,要么承担翻倍的进口药成本。对于全球制药公司来说,这就相当于没有选择“不搬厂就得退出美国市场”。 要知道,2024年的药品进口额高达2000亿美元,占据全球医药消费市场的重要一环,其中欧洲生产的专利药约占48%,亚洲的印度、韩国等国贡献22%,连中国也占了9%的比例。 尽管关税政策主要针对高端专利药,但其波及的国家和企业规模不容忽视。更重要的是,这100%关税意味着价格翻番。一款原本在美售价1万美元的进口抗癌药,由于关税,最终消费者和医保市场可能需要支付2万美元的价格。 这种翻倍式涨价无异于将许多药物推向停滞,甚至“死亡宣判”的边缘。 而且在特朗普政府的强压力下,跨国药企们纷纷开始重新布局工厂选址与产能规划,以便避免沉重的额外关税。 其中瑞士诺华的步伐最快。早在政策出台之前,它便开始逐步将部分生产和研发转移到美国。未来五年,它计划投入230亿美元新建7座工厂,并扩充3座已有基地,覆盖从原料药到制剂包装的完整生产链。 而像阿斯利康这样想在美国市场增势的企业,甚至愿意投35亿美元用于生产设施升级。就连强生、默沙东等美国本土药企选择了加大投资力度,争取在本土政策中获得更多实惠。 例如,默沙东已开始在北卡罗来纳州投入10亿美元建设新厂,同时规划在2028年前追加80亿美元,用于提升本土产能。 相比之下,欧洲如德国拜耳这样的制药巨头面临更大的压力。德国医药出口占了其整体出口的四分之一,100%的关税将严重影响其对美市场的竞争力。同样,印度的仿制药生产商在薄利润的基础上,再难以吞下这些增负。 可尽管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简单粗暴”,却掌握了产业链的核心逻辑,毕竟美国80%的原料药和药品中间体依赖海外进口,尤其来自中国和印度的供应占了绝对主力。对于高度依赖进口的美国来说,这无疑是“脆弱的底盘”。 而且美国医药行业已持续多年面临药品短缺危机。2024年,高达323种药品因供应问题进入短缺清单,包括抗生素、抗癌药和常见的感冒药。这一政策虽试图解决短缺,但短期内依然需要面对由此造成的供应链混乱和患者用药成本飙升的问题。 不过有趣的是,中国药企在此次关税大棒下显然是“躲过一劫”。大部分出口到美国的药物以仿制药和原料药为主,这些品类目前并未列入100%关税的目标范围。 中国企业迅速调整出口方向,大力开拓东南亚、中东及非洲市场,部分企业如华海药业、海正药业等几乎未受到影响,反而在现有供应链布局中优势更加稳固。 而且中国企业还在全球化竞争中,依靠早年积累的技术和产业基础,逐步从“跟随模仿”走向了“自主创新”。 从生物新药到AI辅助药物设计,中国的研发实力正快速崛起。面对竞争与掣肘,中国药企正在寻求更多可能性,包括在全球布局生产基地以适应海外市场需求。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仅仅是一场经济层面的冲击,更是深刻影响全球医药行业格局的导火索。短期内,它带来了市场剧变与产业链争夺,而长期来看,它也倒逼各国重新审视医药自主化与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 对于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的医药企业来说,这是挑战,更是机遇。如何通过提升技术附加值、扩大多元化布局,与此同时保持全球市场竞争力,将决定未来能否在变局中占据主导位置。 如果说近些年医药行业因疫情大量重塑,那么关税政策或许将成为全球医药产业竞争的新战场,而真正的赢家,仍需等待时间的验证。 主要信息来源:观察者网--2025.09.26 关于最高100%!新一波特朗普关税袭来,药企、车企、家具企业都在哀嚎的报道

0 阅读:10

猜你喜欢

潮流密码我来解

潮流密码我来解

潮流密码我来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