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张爱萍将军到酒泉某基地视察,突然,他发现有10多名背着斜挎包的战士站在不远处,张将军上前搭话,战士们的几句话入耳,他顿时火冒三丈! 说起张爱萍这个人,得从他的早年说起。他1910年出生在四川达县一个普通农家,那时候家里穷,靠几亩薄田过日子。小时候他帮父亲干农活,尝尽了苦头,但脑子活络,1925年考上达县中学,在学校里接触到新思想,很快就投身学生运动,1926年加入共青团,1928年转正入党。1930年他参加红军,从宣传工作干起,长征时随部队翻雪山过草地,抗日时期在华北打游击,解放战争又参加淮海战役和渡江作战,一路打到南京。1955年授衔上将,新中国成立后转入国防建设,1960年出任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主抓导弹和核武器研制,也就是后来著名的两弹一星工程。 就说1964年那次视察吧,正是工程关键期,张爱萍到酒泉基地检查工作。基地刚建好不久,后勤保障跟不上,战士们从外围执勤点赶来,路远得要走几十公里,带点干粮就上路了。到了机关服务社,想买点牙膏肥皂毛巾这些生活用品,顺便弄张电影票放松下,谁知货架空荡荡的,全卖光了。工作人员说物资紧俏,没办法。战士们没法子,只能啃冷馒头,站在一边等。张爱萍路过时一眼瞅见这十来号人,背着斜挎包,包里就几块硬邦邦的馒头和水壶。他走过去一问,才知道他们从基层点过来,路途劳累,本想补给下,结果啥也没买到,还得空手回去。 这事儿让他火气直冒,不是小题大做,而是戳中了要害。那时候两弹工程争分夺秒,战士们在戈壁上站岗放哨,风沙大,条件差,要是连基本生活都保障不好,怎么谈任务完成?张爱萍当即把基地司令员叫来,指着战士们的挎包说,这作风不行,得马上改。司令员也知道理亏,物资确实短缺,但张爱萍不光批评,还直接给出办法:让食堂加菜做热饭,腾出地方让战士们歇脚,日用品从仓库调,电影票优先给基层的。没多久,战士们就吃上热乎饭菜,东西也补上了。这不光解决眼前,还定下规矩,以后机关驻地得专门管好基层部队的吃住行,确保他们来一趟不白跑。 张爱萍这人就这样,雷厉风行,看问题直指根子。视察完服务社,他没歇着,直接去基地最远的执勤点转悠。那地方离机关几十公里,车都难开,战士们平时巡逻得步行,缺水少粮,生活用品更别提。张爱萍到了那儿,一一问情况,记下缺啥要啥,回去就督促补齐。像防风沙的面罩、新鲜蔬菜这些小物件,他都亲自过问。基地后勤就这样一步步完善起来,从最初的临时帐篷,到后来建起仓库和食堂,战士们的生活条件好转不少。这事儿在基地传开,大家都说张将军接地气,不摆架子,真正把部队当自家事儿办。 放眼整个两弹一星,张爱萍的贡献大得没法说。他从1962年起就统筹导弹和核弹研制,1964年原子弹试爆后,又推氢弹,1967年6月成功,三年跃龙门,震惊世界。那时候国际上,美国刚从古巴危机缓过劲儿,苏联又在边境陈兵百万,中国核武器成了保家卫国的底牌。张爱萍不光管技术,还抓组织,调集上万科研人员和部队,克服设备落后、人才短缺这些难题。酒泉基地发射导弹时,他多次去现场,盯着数据,确保每一步不出岔子。1970年东方红一号上天,又是他领导的卫星工程,标志中国航天起步。 张爱萍的作风影响深远,他强调实干,不搞花架子。两弹工程保密级别高,很多人隐姓埋名几十年,他总提醒大家,技术要过硬,生活也要跟上。基地战士们后来回忆,那次视察后,补给车队增加,电影放映固定时间给基层,士气上去了,任务完成率也高。整个工程到1970年导弹核弹结合成功,1980年洲际导弹试射,都离不开这种细致管理。张爱萍退休后,还在国务院副总理位置上分管科技,1982年转任国防科工委主任,继续推航天事业,直到1992年退下来。 晚年张爱萍在北京住,身体硬朗,爱摄影和写回忆录,教育后辈多去基层,多听一线声音。2003年7月5日他去世,享年93岁,国家给他一级英雄模范勋章,表彰一辈子为国防做的贡献。
他当13年军长,提拔军区副司令说能力有限!杨得志:就别谦虚了!“杨司令,我担心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