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文学家姚燧70多岁时,侍妾侍奉他沐浴后,宠幸了她,谁知第二天,侍妾说:“您已

古往奇趣角 2025-09-22 09:45:35

元朝文学家姚燧70多岁时,侍妾侍奉他沐浴后,宠幸了她,谁知第二天,侍妾说:“您已年迈,倘若我就此身怀有孕,恐怕会被家中怀疑,不如您留个证物给我吧!” 这件证物后来果然救了她。 说起元朝的文坛,姚燧绝对算得上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生在1238年,那时候蒙古铁骑正南下中原,金朝眼看就要撑不住了。姚燧小名叫端甫,号牧庵,老家在河南洛阳,原籍柳城。他三岁就没了爹,爹叫姚格,是个地方小官,家里一下子就乱了套。幸好有伯父姚枢拉扯大。姚枢可不是一般人,早年投了蒙古军,跟着窝阔台汗混,后来又帮忽必烈出谋划策,成了元初的汉族儒臣大佬。他学问深,许衡那边的理学都沾了边,家里书堆得老高,姚燧从小就在这种环境下泡着。伯父带着他迁到苏门,那地方安静,他天天啃四书五经,练古文,笔杆子一挥就是一股子古朴劲儿。二十来岁,他就迷上韩愈的文风,觉得那才叫真货色,从此文章里头总带点刚猛味儿,不爱那些花里胡哨的。 姚燧的仕途起步不算早,三十八岁才被荐进秦王府,当文学侍从。那时候元世祖忽必烈刚建国没几年,朝廷里汉人官员不多,他跟着秦王到处跑军务。先是去蜀地巡视,帮着安抚那些被战乱搅得鸡飞狗跳的百姓。五年军旅生涯,他见识了蒙古军队的铁血,也亲手分过赈粮给灾民。1261年左右,许衡保举他,他进了秦王幕僚,专管文书。卷宗堆成山,他埋头苦干,手指头都磨出茧子。1280年,升到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副使,那职儿管司法,他审案子时雷厉风行,放了不少冤枉的家伙,铁链子叮当响的场面他见多了。接着转山南湖北道按察副使,灾年亲去乡下查,泥巴路走得鞋底都薄了,下令运粮救人,麻袋一个个扛上肩。 进翰林院后,姚燧的日子更忙了。1286年当直学士,参与修《世祖实录》,殿里灯火通宵,他和同僚围着桌子争论史实,笔尖飞舞。1297年,任江东廉访使,骑马过江查贪腐,地方官吏见了他腿都软。1307年,官到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这已经是元廷文官顶峰了。他碑志写得飞起,但不全是为应酬。沈阳王父子那帮权贵,扔金银求他写碑抬轿子,他直接甩手不干,锦盒子砸地上叮当响。朝廷下诏他才勉强动笔,这种硬气在元朝汉官里少见。姚燧一生清廉,赈灾时总想着底层老百姓,文章里也透着股子民生味儿。他的散文雄浑,诗词清婉,和虞集齐名,后世编的《牧庵集》里头,碑表墓志占大头,但也藏着不少真性情的东西。元朝文风本来偏蒙古味儿,他却坚持古文路子,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圈子。 七十岁一过,姚燧觉得官场够了,1311年修完《成宗实录》和《武宗实录》,就辞官回洛阳老家。车子辘辘走乡道,树影晃眼,他开始过半隐日子。洛阳那会儿还算太平,他建了个牧庵,晨起散步,偶尔提笔题墙。晚年他不怎么管家事,正妻管着内宅,身边有几个侍妾伺候。姚燧平时不爱沾花惹草,那些年送来的美人他也懒得看。但人到这岁数,兴致一上来,也就随性了。有一次沐浴完,他和一个年轻侍妾亲近了。那侍妾年纪小,出身低,嫁进来本就低人一等。事后她琢磨着,姚燧年纪摆那儿,七十多岁了,万一自己怀上,家里人准得怀疑。元朝家规严,妾侍地位低,偷汉子那罪名够她喝一壶的。她聪明,第二天就求姚燧留个凭证。姚燧懂她的难处,没多想,拿过她一件单薄衣裳,提笔写了首诗:“八十年来遇此春,此春过后更无春。纵然不得扶持力,也作坟前拜妇人。”字迹是他一贯的遒劲风格,还按上手印,红泥嵌入布料。那诗直白,意思是这辈子就这么一次,孩子要是他的,死了也认账。侍妾收好,藏袖子里,当护身符使。 几个月过去,侍妾肚子真的大了。府里仆役开始嘀咕,目光老在她身上转。姚燧身体每况愈下,咳嗽起来没完没了,他还抽空安抚她几句。但1313年皇庆二年九月,他七十六岁那年,在洛阳病逝。葬礼办得体面,族人抬棺,鼓乐沿街走,秋风卷着落叶。姚燧一走,正妻接手家事,她本就对侍妾不待见,现在孩子的事儿一出,更是火大。元朝妇道从一而终,妾侍生子本就敏感,何况老头子年纪大,别人家七十岁生娃的少见。葬礼刚完,正妻就把侍妾押到正厅,族里长辈围坐,烛光晃眼。她跪那儿,双手护肚,汗珠子直往下滴。正妻直截了当问孩子爹是谁,长辈们交换眼神,有人敲桌子催。侍妾没慌,从袖子抖出那件衣裳,摊开给大家看。诗句墨迹还新鲜,手印红得刺眼。众人凑近辨认,笔画落款全是姚燧的路子,没法否认。长辈里头一个老的抚须,点着头说这是真迹,血脉没跑。厅里安静了,正妻脸拉得老长,拳头捏紧膝盖,但也没辙。元朝家族讲究血统,姚氏这么大户,丢不起人。何况诗里头明摆着认账,她再闹也白搭。 就这样,侍妾转了运。府里给她单间住,仆役送饭菜,米粥蔬果管够。她安心养胎,冬去春来,顺利生下个男孩。娃长得眉眼像姚燧,鼻梁高,眼睛亮。族里从此闭嘴,孩子入谱,姚氏血脉续上了。姚燧这辈子文章留世,《牧庵集》后人翻来覆去读,他的刚正不阿也传开。

0 阅读:129

猜你喜欢

古往奇趣角

古往奇趣角

奇趣视角,发现历史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