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那么无能真有必要辅佐吗?仗打到那个程度了,为什么还要让老百姓受苦啊? 问大家

五代十国志 2025-09-29 12:03:32

刘禅那么无能真有必要辅佐吗?仗打到那个程度了,为什么还要让老百姓受苦啊? 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刘禅硬扛魏军,蜀汉能多撑几年?” 今天咱们就扒扒刘禅的真实面目,再聊聊那场打到百姓“生男不养”的北伐,到底是理想主义,还是无奈之举? 一、刘禅被误解千年:他的“软”,可能是顶级生存智慧 先给刘禅摘个“草包”帽子。他在位41年,是三国在位最久的皇帝——能让政权稳坐41年,没点手腕早被架空了。 第一桩:他敢给诸葛亮“踩刹车”。 《魏略》里记着件趣事:诸葛亮刚平定南中叛乱,又要北伐。刘禅私下拽住丞相衣袖:“相父刚回来,要不歇两年?”满朝文武吓得直冒冷汗——敢拦“相父”的,他是头一个!后来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有人猜是累死的,可刘禅这声劝,何尝不是对国力的清醒认知? 第二桩:他亲手拆了“丞相制”。 诸葛亮一死,刘禅立马废了丞相职位,让蒋琬管军事、费祎管政务,互相牵制。这招多聪明?东汉多少皇帝被权臣搞下台?刘禅这波操作,直接断了权臣专政的路子,蜀汉政权稳稳当当又撑了29年。 第三桩:“乐不思蜀”是保命剧本。 投降司马昭后,刘禅被问“想不想蜀地”,他说“此间乐,不思蜀”。后世骂他没心肝,可你想想——司马昭连亲侄孙曹髦都敢杀,刘禅装傻充愣,才换来了善终。要是硬撑着“思蜀”,指不定哪天就被毒杀了。 连史学家都看不下去:南朝裴松之说“后主之贤,无人能及”,陈寿更直接夸他“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连刘备遗诏都提过,诸葛亮说他“智量甚大”——合着咱们被小说骗了一千多年? 二、北伐非打不可?蜀汉的“生存焦虑”比想象中更窒息 那问题来了:既然刘禅有能力,为啥还要连年北伐?百姓都快饿死了,图啥? 第一,不北伐,“汉室正统”的招牌就砸了。 蜀汉打的就是“复兴汉室”的旗号。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急得直拍桌子:“不伐贼,王业亦亡;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翻译过来就是——不打仗,咱连“正统”都保不住,荆州旧部、益州本土派早该内斗了。 第二,地盘太小,不抢资源就得等死。 蜀汉最惨的时候,全国94万人,要养10万军队+4万官吏。平均9个人就得养一个“吃公粮”的!吴国使者薛珝来考察,回去直摇头:“蜀地百姓面黄肌瘦,朝堂上都没人敢说真话。” 更要命的是缺马。没马咋打仗?所以诸葛亮拼了命要打陇西——那里有草原能养马,还能种粮食。 第三,人才断档,再不打就没人了。 夷陵之战烧光了荆州精英,蜀汉后期真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时候北伐反而成了“人才引进计划”——姜维本来是曹魏将领,看蜀汉还在拼,主动投了诸葛亮。 《风起陇西》里演的谍战,表面是偷情报,实则是蜀魏在抢人、抢资源。李严故意拖延运粮,说白了就是益州本土派在抗议:“凭啥为荆州来的集团卖命?” 三、百姓的血泪:战争机器下的“生存账” 可不管多高大上的理由,老百姓永远是最苦的。 场景一:村里不敢生娃。 《三国志》记着,蜀汉后期“生男多不养”——养个儿子,长大要么当兵送命,要么饿肚子,不如不生。有老妇蹲在路边哄孙子:“娃啊,咱不指望你当大官,平平安安长大就行。” 场景二:军屯抢了口粮。 诸葛亮搞“军屯”,士兵平时种地,战时打仗。可地就那么多,士兵占了肥田,老百姓只能啃树皮。有农妇跟吴使哭诉:“军爷的地比咱的还绿,咱家娃饿得啃观音土。” 场景三:投降那天,百姓哭了。 邓艾兵临城下时,刘禅开门投降。有人骂他怂,可百姓却跪下来哭——至少不用再当炮灰,不用看着孩子饿死。谯周劝降时说得直白:“再打下去,益州百姓得死绝!” 四、历史给我们提了个醒:理想不能踩碎小人物的人生 现在再看这段历史,挺扎心的:诸葛亮想的是“兴复汉室”,刘禅想的是“保住政权”,可最底层的百姓,成了最无辜的代价。 《风起陇西》里有句台词特别戳心:“这棋盘上的每一步,都是活人的血。”蜀汉像台精密的战争机器,可机器越转,耗掉的血肉越多。 结语:历史的温度,藏在小人物的生存里 刘禅是不是“扶不起的阿斗”?或许答案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从这段历史里看到:再宏大的理想,也不能踩碎小人物的生存权;再高明的权谋,都比不过对生命的敬畏。

0 阅读:16

猜你喜欢

五代十国志

五代十国志

乱世中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