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最近又一次把自己推上了风口浪尖。 这次不是飞机出问题,也不是交付延误,而是

律便利小店 2025-09-29 11:36:59

波音最近又一次把自己推上了风口浪尖。 这次不是飞机出问题,也不是交付延误,而是波音首席执行官的一番发言引发了整个航空圈的震动。他公开表示,如果中国继续拒绝接收波音飞机,美国方面可能会考虑停止供应。 这番话没有绕弯子,话里话外都在释放一个信号:波音对中国市场的耐心正在消耗殆尽。事情一出,不仅在业内引起热议。 更让人重新审视波音在全球航空格局中的位置,以及中美之间的供应链关系到底还能走多远。要看懂这件事,得先回顾一下波音在中国市场的地位。 一直以来,中国是波音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曾几何时,中国每年采购的大量波音飞机,撑起了这家美国航空制造巨头的半边天。但这几年,情况悄悄变了。 无论是因为737 MAX系列的质量问题,还是中美关系的整体氛围,中国逐步加大了对国产大飞机的支持,同时也在采购上更加谨慎。 尤其是在中国商飞C919逐步开始大规模交付之后,波音的市场空间被明显压缩。说白了,过去是买方着急,现在轮到卖方坐不住了。 这就不难理解波音高层为何情绪激动。从他们的角度看,自己本就因为安全问题和监管风波焦头烂额,现在最大的海外市场还不买账,自然会感到压力山大。 但问题在于,这种压力不应该被转化为“威胁”。说要断供,听起来像是优势在握,其实暴露的正是波音的焦虑。 毕竟,谁都知道,在当前全球航空格局里,真正能左右未来趋势的,是供应链的稳定和市场的持续性,而不是谁能一拍桌子说不卖就不卖。 更关键的是,中国早就不再是那个只能靠进口来维持运力的市场。随着国产大飞机的崛起和民航结构的调整,中国对外部飞机供应商的依赖正在逐步降低。 从C919到ARJ21,这些年中国在航空制造上的布局并不是短期行为,而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战略推进。一旦国产化比例上升,波音再想重回主流供应商的位置,恐怕就不是一句话的事了。 再看看波音自身的状况,也不难理解他们为何急了。过去这些年,波音接连曝出安全事故,品牌形象大打折扣。 再加上疫情期间全球航空需求大幅下滑,让这家老牌巨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即便现在市场逐渐恢复,但竞争对手空客的表现却一路上扬。 在很多亚洲国家,空客订单已经超过波音。中国市场原本是波音扳回一局的关键机会,现在却似乎要彻底失去,这对波音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而且这件事也提醒我们一个现实,那就是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正在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从芯片到飞机,从能源到原材料,各行业都在经历一轮重构。 在这种背景下,任何单边主义或胁迫式言论,不仅不会起到作用,反而会加剧外界对合作环境的不确定感。波音想用“断供”来施压,其实是在用旧思维应对新格局,结局可想而知。 从历史上看,类似的情绪化操作并不罕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有美国芯片厂商对日本发出类似的“技术封锁”言论,结果日本反而加快了自主研发的步伐,最终在某些领域实现了突破。 今天,中国在航空领域面临的环境虽然复杂,但同样具备强大的内生动力和技术升级空间。波音如果真要“断供”,最终可能只是加快了中国航空制造业的独立进程。   参考资料:中美就波音飞机订单谈判已进入最后阶段?商务部回应 2025-09-25 16:24·环球时报

0 阅读:277

猜你喜欢

律便利小店

律便利小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