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家王宏伟说:“当年,40岁的我在新疆演出时,有人给我介绍了个女孩子,比我小13岁,我回去问孟玲老师,我说听说这个女生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副教授、钢琴演奏家,你看你可以托人给我打听下,这个女生怎么样,和我合不合适? “你看这纸条,老师连让你跟我聊《黄河协奏曲》都写进去了,怕你找不到话题呢!”2018 年北京某音乐厅的家庭音乐会后台,杨珊珊从琴谱夹里抽出一张泛黄的纸条,递到王宏伟面前。 纸条上是孟玲老师娟秀的字迹,列着三条 “约会建议”:“1. 聊她留学时演奏的欧洲古典曲目;2. 提你在新疆采风的民歌创作;3. 约她听民族乐团的《黄河》专场。” 王宏伟看着纸条笑出了声,眼眶却悄悄泛红 —— 当年若不是老师这般细致入微的 “助攻”,他或许就错过了这位一生的音乐知音。 1995 年的冬天,王宏伟刚跟着孟玲老师学唱不久,就接到了去内蒙古基层演出的任务。 那时候交通不便,他们坐着绿皮火车晃了 20 多个小时,又转乘拖拉机去牧区。 晚上住在牧民家的土坯房里,没有暖气,孟玲老师把自己的厚大衣裹在王宏伟身上,自己却冻得睡不着。 演出当天,大雪封路,为了赶时间,孟玲老师带着他深一脚浅一脚在雪地里走了 3 个小时,鞋里灌满了雪水。 “到了演出点,老师第一件事不是暖脚,而是帮我开嗓、调麦克风。” 王宏伟后来回忆,那场演出他唱了《草原之夜》,台下牧民们举着火把鼓掌,孟玲老师在后台偷偷抹了眼泪,“她跟我说,‘好歌声要唱给懂的人听,再苦也值’”。 也就是那次演出后,孟玲老师发现王宏伟的唱腔里少了点 “烟火气”,特意带他去新疆采风,让他跟着老艺人学唱原生态民歌,还帮他修改《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歌词,让情感更贴近生活。 而此时的杨珊珊,正在德国汉诺威音乐学院攻读钢琴硕士。 有一次,她在当地举办的华人音乐会上,临时接到救场任务 —— 原定演奏的钢琴家突发胃病,她需要顶替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我当时只练过片段,心里特别慌。” 杨珊珊后来跟王宏伟说,上台前她想起导师说的 “音乐要跟着心走”,深吸一口气坐到钢琴前,竟流畅地完成了整首演奏。 演出结束后,一位华人老人拉着她的手说:“听到你的琴声,我想起了家乡的黄河。” 这句话让杨珊珊突然明白,音乐不仅是技巧,更是情感的纽带 —— 这也成了后来她和王宏伟音乐理念共鸣的起点。 2008 年,当孟玲老师把杨珊珊的情况告诉王宏伟时,还特意带上了自己珍藏的杨珊珊演奏 CD。 “你听听她弹的《黄河》,既有西方古典的严谨,又有东方音乐的灵动,跟你的歌声肯定合得来。” 王宏伟反复听了好几遍 CD,越听越觉得投缘。 第一次约杨珊珊见面,他特意按照老师的 “攻略”,聊起了她留学时的经历。 当杨珊珊说起在德国演奏《黄河》时的感受,王宏伟立刻接话:“我在新疆采风时,听老牧民唱《玛依拉》,也有这种想家的感觉。” 两人越聊越投机,杨珊珊后来笑着说:“当时觉得他不是在‘套话’,而是真的懂音乐里的情感。” 婚后,夫妻俩不仅在音乐上互相扶持,还特别注重孩子的音乐教育。他们从不让孩子刻意练琴,而是经常在家举办 “迷你音乐会”:王宏伟弹吉他,杨珊珊弹钢琴,孩子坐在旁边跟着唱儿歌。 有次孩子问杨珊珊:“妈妈,为什么你和爸爸弹的曲子不一样,却很好听?” 杨珊珊笑着说:“就像爸爸唱民歌、妈妈弹古典乐,不一样的音乐也能凑成好听的歌呀。” 这种轻松的音乐氛围,让孩子从小就对音乐充满兴趣,后来还在学校的文艺汇演中,和王宏伟一起唱了《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如今,56 岁的王宏伟依然保持着每年 10 多场公益演出的频率,他还发起了 “边疆音乐扶持计划”,资助偏远地区有音乐天赋的孩子; 43 岁的杨珊珊除了教学,还经常带着学生去海外交流,把中国的民族音乐融入古典钢琴演奏中。 夫妻俩最近还合作了一张新专辑,将《茉莉花》《鸿雁》等民歌改编成钢琴与声乐的二重奏,专辑里还特意收录了孟玲老师当年帮王宏伟改的歌词手稿。 每年春节,他们都会带着孩子去给孟玲老师拜年。 80 多岁的孟玲老师听力不如以前,却总能准确说出他们新作品里的亮点:“宏伟,你那版《鸿雁》的转音比以前更柔了;珊珊,钢琴伴奏里加的马头琴音色,很有新意。” 看着老师欣慰的笑容,王宏伟总会想起当年琴房外的那个电话。 原来最好的师生情,不仅是教会你专业,更是帮你找到人生的方向;最好的姻缘,不仅是彼此喜欢,更是能一起在热爱的领域里,把日子过成歌。 信源:搜狐网 歌唱家王宏伟:60后娶80后才女,婚姻里欣慰,妻子和妈妈情同母女
我特意问了学音乐的朋友,我说:昨晚大湾区晚会王力宏开场是进错拍子了吗?学音乐
【2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