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江苏徐州阀门厂月薪90元男子,拿出1000元,帮16岁少年开店,这笔钱相当于他一年多的工资,在80年代堪称巨款,然而,2年后,少年一走没了音信,谁知,25年后,男子却被警方告知:“西班牙身家过亿富商找你”。 2017年,在徐州云龙湖派出所里,58岁的张爱民正攥着老花镜,盯着民警递来的来电显示。 “西班牙华侨孙胜荣”,25年了,那个被他用1000块“赌”未来的浙江少年,竟成了身家过亿的富商,还找了他整整25年! 1986年,在徐州,14岁的孙胜荣正蹲在哥哥的理发店角落,双手泡在冷水里给客人洗头。 他来自浙江青田,哥哥在徐州开了间小理发店,他便来当学徒,管吃管住,每月挣15块。 23岁的张爱民是厂里的钳工,月薪90块,总爱来这家店理发。 他注意到这孩子话少,手却巧,给客人吹头发时连刘海都梳得齐整。 张爱民递过杯热水:“小鬼,手生得这么巧,该学门手艺。” 孙胜荣抬头笑:“我就想留这儿,学理发。” 两人渐渐熟络起来。 张爱民常看他冻得搓手,就把食堂的热饭端来。 孙胜荣学手艺勤快,张爱民逢人便夸:“这小弟,将来能成事儿。” 变故来得突然。 1987年初,哥哥的理发店因租金问题关门,孙胜荣跟着回了浙江。 张爱民以为这缘分断了,谁知同年春节前,他去温州出差,在宾馆楼下撞见孙胜荣。 少年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蹲在路边给人磨镜片。 张爱民蹲下来:“胜荣!你咋在这儿?” 孙胜荣苦笑着:“店关了,回老家待不住,就来温州找活计。” 当他得知孙胜荣连理发工具都买不起,张爱民当场拍板:“来徐州!我帮你开理发店。” 回到徐州,张爱民翻出攒了三年的1000块积蓄。 那是他不吃不喝两年的工资,够买台黑白电视机,够给即将结婚的同事随礼,此刻却全塞给了孙胜荣。 “租门面、买工具、置沙发,不够再跟我说。” 朋友劝他:“1000块打水漂,图啥?” 张爱民却笑着:“这孩子有手艺,缺的是机会。我拉他一把,值。” 孙胜荣的理发店在徐州闹市区开张了。 张爱民帮他刷墙、搬家具,每天下班绕路来送厂里食堂的红烧肉。 还带朋友来剪发,逢人就说:“这是我弟的店,手艺好!” 开店两年,生意起起落落。 孙胜荣踏实肯干,剪发定价便宜,老顾客越来越多,可他始终没提过还钱。 不是不想,是挣的钱刚够交房租,他便觉得“等赚多了再报恩”。 1991年征兵季,18岁的孙胜荣收到体检通知。 他连夜收拾行李,想跟张爱民道别,却扑了空!因为,张爱民出差去了南京。 孙胜荣留了张纸条:“哥,我去当兵了,等我回来。” 便关了店门,坐上了回浙江的火车。 这一走,竟是25年的断联。 孙胜荣在杭州军营服役三年,写了十几封信,地址变了又变,始终没收到回音。 退伍后,他去了西班牙,从餐馆洗碗工做起,靠免费给同胞理发攒人脉,慢慢进了小商品行业,最终成了欧洲华人商会副会长。 2008年北京奥运会,孙胜荣借进货之机回徐州找恩人。 他跑遍老城区每条街,问过百位老街坊,甚至在理发店旧址的拆迁办蹲了三天,只得到“张师傅早退休了”的消息。 2012年,他直接找到云龙湖派出所。 民警王腾碧被他的故事打动,在户籍系统筛出142个“张爱民”。 第37个电话接通时,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我是张爱民!” 两人在酒店重逢时,张爱民鬓角斑白,孙胜荣西装革履。 他攥着恩人的手哭:“哥,我找了你25年!” 张爱民拍他后背:“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孙胜荣提出送两套房产,张爱民急得摆手:“当初帮你,是当亲弟弟,不是图啥。” 孙胜荣便换了种方式,投资1200万在徐州开凯茜蕾红酒庄,全权交给张爱民管理,股份也写了他的名字。 酒庄开业当天,他又悄悄把首年利润的80万汇给徐州希望工程。 2019年,张爱民获评“江苏好人”,孙胜荣从西班牙飞回参加颁奖。 不久后,他在青田捐建希望小学,特意命名“爱民学堂”。 2025年,徐州三人组当选江苏道德模范,张爱民虽未上榜,可这座城的爱心,早因他的1000块,续上了新的故事。 这不是简单的“报恩”,是一个工人的善意点燃了少年的未来,又是一个富商的感恩,让善意在30年后继续流淌。 张爱民的1000块,买的不是“回报”,是相信“好人有好报”的底气。 孙胜荣的1000万,还的不是“债”,是“曾被温暖过,所以想温暖别人”的传承。 就像张爱民常说的:“我那会儿哪懂啥大道理?就觉得这孩子不容易,该拉一把。” 可就是这朴素的一把,拉出了跨越世纪的温情,拉出了“人间值得”的答案。 主要信源:(人民网——男子資助少年千元創業 25年后對方擲千萬幫恩人開酒庄)
1957年,开国少将向中央递交了第三份申请:“我脑袋受过伤,不适合再当官
【40评论】【92点赞】
苏米
[赞][赞][赞]人间自有真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