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年间,皇帝的爱妃张娘娘,会阴部位长了一个毒疮,痛苦不堪。皇帝命太医治疗,可这

纸短情长啊 2025-09-29 02:40:38

嘉靖年间,皇帝的爱妃张娘娘,会阴部位长了一个毒疮,痛苦不堪。皇帝命太医治疗,可这要开刀放出脓液才能治愈,众太医束手无策,嘉靖震怒,李时珍被举荐为娘娘治病,他想出了一条妙计,顺利的为张娘娘开刀排脓,治愈了疾病…… 说起李时珍这个人,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本草纲目》,那可是中医界的百科全书,里面塞满了药材知识和方子,影响了好几百年。但李时珍的路子走得可没那么顺,他生在明朝正德十三年,也就是1518年,湖北蕲州一个医生家庭。家里祖上几代都干医生的活儿,爷爷李晓山背着药箱走村串户,父亲李言闻更牛,早年进京进了太医院,当过例目,管宫里的汤药。可那时候当医生真不是啥好差事,地位低,风险高,一不小心治不好贵人,脑袋就没了。李言闻看多了宫廷那些破事儿,就劝儿子别学医了,好好读圣贤书,考个功名当官才靠谱。李时珍小时候还真听话,14岁就中了秀才,家里书房里堆满四书五经,他天天埋头苦读,笔墨纸砚没断过。 可人总有自己的主意,李时珍对医学感兴趣得紧。父亲给人看病时,他总在旁边偷瞄,记下那些脉象和药方。读了几年书,三次乡试都砸了锅,嘉靖七年、八年、九年,考场来回跑,榜上没他的名。23岁那年,他干脆撂挑子了,跟父亲说要学医。李言闻拗不过儿子,只能手把手教,从辨脉开始,教他怎么按穴位,怎么看舌苔,怎么配药。父子俩夏天上山采药,冬天熬汤尝味,李时珍上手快,很快就出师了。刚独立行医没多久,附近乡民就找上门,他诊室小,病人多,常常一坐就是一天。嘉靖二十八年,楚王府来人请他给王孙看病,那孩子疑难杂症缠身,李时珍搭脉开方,三天就好,王爷大喜,聘他当奉祠正,管王府的良医所。这下子名气传开了,从蕲州到武昌,找他看病的络绎不绝。 嘉靖三十五年,李时珍38岁,被荐到京城太医院,当太医院判,具体是正六品院判还是正八品御医,史书上有点争议,但总之进了宫廷圈子。那时候嘉靖帝朱厚熜在位,已经四十几岁了,迷信道教,整天炼丹求仙,不上朝,宫里乱七八糟。太医院压力山大,皇帝和妃子们的小毛病都得伺候好。李时珍进宫一年,干的活儿主要是管药库,翻古书,辨药材,宫里藏的医典多,他借机学了不少东西,为后来写书攒了不少干货。民间流传一个事儿,说嘉靖帝的宠妃张淑妃,私处长了毒疮,疼得走不了路。皇帝急眼了,召太医群策群力,可那位置敏感,男医生没法直接上手,只能凭猜开药,喝了几天没见效。嘉靖一气之下差点砍人,太医们慌了,推李时珍出来,说他医术高明,民间没治不好的病。 回乡后,李时珍在雨湖边建了红花园,当诊所,也开始琢磨大书。嘉靖三十一年,他就动笔写《本草纲目》,参考了八百多本旧书,从头校对,添新药。明朝本草学有《神农本草经》、《本草拾遗》啥的,但错误多,李时珍一个个挑刺儿,比如南星和虎掌其实是同物,以前分两样;葳蕤和女萎也分不清,他实地考证,分清楚了。全书52卷,1892种药,11096个方子,他加了374种新药,植物药占大头,还有矿物、动物啥的。写书过程苦,27年,三易其稿,儿子李建元帮手,父子俩边行医边改。夏天出门采药,爬山涉水,背篓里塞满草根;冬天窝在屋里,火盆边翻书,笔尖磨秃好几支。万历六年定稿,1590年才找胡承龙刻印,可李时珍没等到书出,就在万历二十一年病逝,享年76岁。 这书一出,轰动中医界,纠正了不少老毛病,比如别吃人肉治瘦病,那是陈藏器瞎编的;鱼网治鱼刺哽喉,也没科学依据,但他还是收了,留着给大家参考。缺点也有,图画粗糙,有些方子迷信味儿重,比如寡妇床头土治病啥的,但整体上,它把本草学推到高峰,影响清朝、民国到现在。国际上也译本多,日本、欧洲都有人研究,李时珍成全球名医代表。

0 阅读:0
纸短情长啊

纸短情长啊

纸短情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