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印钞机变成了碎钞机 王健林的名字这几天又被挂上了热搜。不是因为他又定了什么小目标,而是他不得不把曾经最赚钱的家当一样样摆上货架。2025年才过半年,这位71岁的前首富已经卖掉了48座万达广场,加上前两年甩卖的30多座,累计出手近百家。七年前他还在年会上豪言万达广场是“千年印钞机”,如今却成了填债的救命稻草。 这笔生意背后是场资本默契局。接盘的不是外人,太盟投资、腾讯、京东、阳光人寿组成的财团,各自打着算盘。太盟想通过资产证券化套利,腾讯和京东瞄准线下流量入口,险资则看中年化6%的稳定租金。万达虽然丢了产权,但保留运营权,从收租的“地主”变成收管理费的“管家”。表面看是多方共赢,实则暴露了万达的软肋——高杠杆模式走到尽头。 细看数据更触目惊心。截至2025年3月,万达短期债务高达662亿,账面现金仅133亿,资金缺口近530亿。王健林个人名下多家公司股权遭冻结,累计金额超过157亿。昔日的合作伙伴如永辉、苏宁、融创也纷纷仲裁追债,总额约180亿。卖广场的钱到账后,负债率能从78.6%压到65.2%,但核心资产流失意味着未来现金流锐减。 轻资产转型像是饮鸩止渴。万达靠管理费生存,但费率只有3%-5%,远低于自持物业15%以上的毛利率。更棘手的是,万达商管四次冲击IPO失败,对赌协议像定时炸弹,逼得老王不断割肉。有业内人士直言,这种模式能否持续,取决于万达能否守住品牌溢价。上海七浦路商铺从月租7万跌到500元的故事,已经警示了商业地产供过于求的残酷现实。 王健林的处境折射出整个行业的黄昏。中国房企平均负债率82%,远超国际同业的55%。当增量市场消失,存量厮杀开始,就连华润万象生活这类优等生也在剥离低效资产。老王的选择比许家印、潘石屹多了一份担当——不烂尾、不欠薪、不坑投资人。但军人出身的硬气,终究抵不过时代洪流。 这场自救背后,商业逻辑已经改写。从前拼的是谁广场多,现在比的是谁运营精。腾讯的智慧零售、京东的体验店,都在试图把年客流量60亿人次转化为数据资产。老王或许没想到,他亲手建的帝国,最后成了科技巨头线下圈地的试验田。
4亿+53亿,王老板连飞机都坐不了,却还在直播间里“割肉”——原来,被限高不是跑
【265评论】【8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