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超无罪!25年沉冤昭雪:最高检抗诉撕开的,不只是错案的裂缝 “车超无罪!” 2025年9月28日,安徽亳州中院的法槌落下,这句话等了整整25年。当审判长念出“依法宣告车超、李勇、谢广英无罪”时,50岁的车超扶着旁听席的栏杆缓缓站起,花白的头发下,眼泪砸在磨得发亮的袖口上——那是他从少年到中年,在监狱里熬过8000多个日夜的印记[__LINK_ICON]。 谁能想到,这位如今身形佝偻的男人,25年前还是刚办完婚礼的新郎。2000年1月,同村16岁少女王某琳遇害,半年后,车超和弟弟车雪峰、表弟李勇等4人被警方带走。彼时的他怎么也不会相信,自己会因“强奸杀人”被判死缓,人生从此被钉在耻辱柱上[__LINK_ICON]。 这起被称为“涡阳奸杀案”的案件,从一开始就布满疑点。定案的核心证据,竟是漏洞百出的“铁证”:所谓的足迹鉴定,让穿39码鞋的车超“匹配”上了47码的现场足迹,鉴定人还声称“鞋码不影响个体认定”;警犬鉴定意见书是案发半年后补做的,两次开庭质证都被公诉方主动撤回;连作为关键参考的测谎报告,本身就违反了“不能作为刑事证据”的规定[__LINK_ICON]。 更让人窒息的是“认罪”过程。车超和李勇坚称遭受刑讯逼供,四人案发后均被鉴定为轻微伤,李勇出狱时膝盖留疤、双臂粗细不一。可办案人员一纸“无刑讯逼供”的说明,就轻易推翻了所有伤情证据,两份关键的伤情鉴定报告甚至没被归入案卷[__LINK_ICON]。2004年安徽高院终审时,仅凭“供述主要情节一致”就认定有罪,对证据矛盾视而不见。 在监狱里的日子,车超没放弃过申诉。他用捡来的纸壳子当书桌,一笔一画写申诉材料,每月寄出去的信,大多石沉大海。家人为了给他申诉,卖了房子,跑遍各地找证据,谢广英出狱后顶着“伪证犯”的骂名,逢人就喊“我儿子是冤枉的”。同案的李勇2019年刑满释放,可“杀人犯”的标签让他找不到工作,只能靠打零工糊口,膝盖的旧伤一到阴雨天就钻心疼[__LINK_ICON]。 转机出现在2019年,安徽省检察院复查发现,该案定案证据“不确实、不充分”,无法排除合理怀疑,正式提出再审建议。最高检接力抗诉,终于推动案件进入再审程序。而真正让真相大白的,是新的DNA鉴定技术——物证上的生物痕迹,指向了另一名未知男性,彻底洗清了车超等人的嫌疑[__LINK_ICON]。 宣判后,车超摸着判决书上的“无罪”二字,反复问律师“这是真的吗”。有人说这是“迟到的正义”,可25年的青春、破碎的家庭、被毁掉的人生,怎么补?李勇对着镜头苦笑:“我最好的年纪在牢里过的,现在连社保都没法交。” 谢广英抱着儿子哭:“我就知道,法律不会一直瞎眼。” 这起案件撕开的,何止是一起错案的裂缝。它让我们看见,当“有罪供述”取代“证据为王”,当粗糙鉴定替代严谨侦查,普通人的人生会被怎样轻易碾压。但更让人欣慰的是,从安徽检方的再审建议到最高检的抗诉,从证据排除到真凶指向,司法系统的“自我纠错”机制终究没有失灵。 就像网友说的:“不是每个错案都能等到昭雪,但每一次纠错,都是在为正义筑牢防线。” 车超的25年无法重来,但这起案件留下的警示足够深刻:司法的生命在于公正,而公正,容不得半点马虎与敷衍。 评论区里,有人为车超惋惜,有人为司法纠错点赞,更有人追问“真凶何时落网”。迟到的正义或许有缺憾,但永不放弃的坚持、司法机关的担当,终究让光照进了黑暗。你觉得,该如何弥补错案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
朋友买的房子进深26米,我滴个乖乖,这是买了一列火车啊!其实住习惯了也可以,看
【19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