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指出:“美国的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63

康安说历史 2025-09-28 18:44:44

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指出:“美国的芯片专家基本上都是华人”;63岁邱震海教授也曾说:“中国是在14亿人中选人才,老美是在70多亿人中选人才……” 尹志尧不是空谈者。他本身就是半导体行业的老兵,早年在美国硅谷深耕多年,后来回国创办中微公司,一手带出了能做 5 纳米刻蚀机的团队。他说的 “美国芯片专家多是华人”,可不是随口编的。 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去年发布的全球半导体人才报告里写得明白,美国顶尖芯片企业比如英特尔、高通,还有那些核心研发实验室里,华人研究员占比超过 30% 像芯片设计、制程工艺这些关键环节,不少技术带头人都是华人面孔。这些人里,很多是早年从中国出去留学,后来留在了美国发展,成了支撑美国芯片产业的重要力量。 邱震海教授在一次行业论坛上的发言,刚好戳中了这层对比的核心。他说中国选人才靠 14 亿人的基数,美国靠 70 多亿人的全球虹吸,这话里藏着中美芯片人才竞争的不同逻辑。美国的玩法很直接,靠顶尖高校、高薪资和研发资源,把全球的芯片好苗子往自己这儿拽。 就拿麻省理工(MIT)的电子工程系来说,每年近四成的博士毕业生来自亚洲,其中华人占比超过一半,这些人里有不少最后留在了硅谷的芯片公司,从设计芯片架构到优化制造工艺,一路扎进了美国芯片产业链的核心。 中国这边呢,14 亿人的人口基数摆在那儿,这两年也在猛补芯片人才短板。教育部 2024 年的数据显示,全国已经有 89 所高校开设了半导体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比 2020 年翻了一倍还多。 以前不少学生觉得芯片行业门槛高、见效慢,现在跟着国家政策和产业需求走,报考这些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 华为、中芯国际这些企业更实在,每年招聘的芯片相关毕业生都超过万人,还跟高校合作建实验室,把课堂直接对接产业需求,生怕耽误了人才培养的节奏。 可光有基数还不够,尹志尧最清楚这一点。他当初从美国回国,就是看准了中国在芯片人才上的潜力,但也明白短板在哪。早年中国芯片产业落后,不少顶尖人才宁愿留在国外,因为那里有更好的研发条件和发展空间。 就像他说的,美国的华人专家不是天生就属于美国,而是当时中国没给他们足够的平台。现在不一样了,中微公司能做出 5 纳米刻蚀机,打破荷兰 ASML 的部分垄断,背后就是一群从国内外吸引来的华人技术团队在撑着 —— 有人放弃了美国的高薪,有人从欧洲芯片企业跳槽回来,就是因为看到中国芯片产业终于有了能让他们施展才华的地方。 很多人怕美国断供芯片,觉得没了现成的芯片,产业链就停了。但尹志尧看得更透 —— 芯片断供能靠国产替代慢慢补,可要是人才跟不上,就算有了设备和资金,也造不出顶尖芯片。 就像盖房子,断供砖头能找别的地方买,可要是没会砌墙的工匠,再多砖头也没用。美国现在能稳稳攥着芯片优势,不是只靠技术积累,更靠手里攥着的全球顶尖人才。那些华人专家在研发里的贡献,其实是美国芯片产业的 “隐形支柱”。 有意思的是,美国虽然能从全球选人才,最近也犯了愁。一方面,美国对华人科学家的限制越来越严,去年出台的 “芯片与科学法案”,里里外外透着对华人参与敏感芯片研发的警惕,不少华人专家要么被限制项目,要么干脆选择回国。 另一方面,全球芯片行业都在抢人才,欧洲、韩国、日本也在加码,三星、台积电这些企业开出的薪资不比美国低,美国想独占人才的难度越来越大。 反过来瞅中国,这两年不仅在留自己培养的人才,还在吸引海外华人专家回来。深圳推出的 “半导体人才专项计划”,给回国的顶尖专家提供千万级的科研经费和住房补贴,去年一年就吸引了 200 多个海外芯片团队落地。 上海也建了半导体人才市场,专门对接国内外的人才需求,连海外华人专家的家属就业、子女上学都帮着解决,就是想打消他们回国的顾虑。 邱震海说的 “14 亿人选人才”,现在慢慢从潜力变成了实力 —— 不是说数量多就一定行,而是这么大的基数里,只要能做好培养和留存,总能冒出顶尖的人。 所以说,比芯片断供更可怕的,从来不是没芯片用,而是没能力自己培养出造芯片的人。尹志尧点出华人专家的重要性,邱震海强调人口基数的优势,其实都是在说一件事 —— 中国要破芯片局,关键在人才。以前我们可能缺技术、缺设备,但现在慢慢补上了,唯独人才培养需要时间,需要耐心。 现在中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人才土壤培肥:高校扩招相关专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政府提供政策支持,连海外华人专家都愿意回来。 等哪天中国的芯片人才队伍真正起来了,不管是自己培养的骨干,还是回来的海外精英,能撑起从设计到制造的全产业链,美国再想靠断供卡脖子,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毕竟芯片是人造的,有了人,就有了造出好芯片的底气。

0 阅读:55

猜你喜欢

康安说历史

康安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