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国际调解院后,中国又成立新机构,专门负责国际仲裁 刚把国际调解院的架子搭起来

风云史迹 2025-09-28 15:50:23

继国际调解院后,中国又成立新机构,专门负责国际仲裁 刚把国际调解院的架子搭起来,这边北京又官宣要搞国际商事仲裁中心,这步子迈得够稳当。北京市9月26号就说了,今年12月1号起这机构就逐步落地,目标直接奔着“国际一流”去,明摆着是想给跨境做生意的中国企业撑个硬腰。 以前中国企业出海可不轻松,尤其是搞境外投资,碰到合同纠纷、利益扯皮的事儿,往往得捏着鼻子去别人的地盘找仲裁。 那边的规则绕得像迷宫,证据收集要跨好几个国家,折腾半天不说,花的钱能让小企业肉疼好几年,最后还未必能占到理。 毕竟规则是人家定的,多少得偏向自家阵营,咱们企业只能吃暗亏。 现在不一样了,北京直接把仲裁中心建在自家门口,还是全链条布局。其实从2022年就开始试点了,早就列好了详细清单,从优化司法保障到吸引国外机构入驻,大大小小五十多项任务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连专门的条例草案都提上了审议日程,还成立了实体平台管日常运营,法院和仲裁机构也搭起了配合的架子,涉外案件的审查、执行都归专门渠道管,不用再绕圈子。 这可不是瞎折腾,实打实的成果摆在那。去年三家在京的仲裁机构就办了近千件涉外案子,涉及的钱快六百个亿,占了全国三成还多。 在全球受欢迎的仲裁地里头,北京都能跟纽约并肩站第六了。更靠谱的是,这些仲裁结果在境外也能得到承认和执行,不用怕赢了官司拿不到钱。 里头的门道还挺细,像贸仲去年就改了仲裁规则,搞了早期驳回程序,收费还封顶,一带一路沿线的案子基本都能覆盖;海仲和北仲也跟着升级服务,案子量蹭蹭往上涨。 不光对内使劲,还跟八十多家国际仲裁机构签了合作协议,借着服贸会、中关村论坛这些平台亮家底,话语权慢慢就攒起来了。 连人才和智库都提前布局了,司法局直接跟人大、政法大学签了协议,专门培养懂国际规则的仲裁人才。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既帮企业化解了境外投资的风险,又能在国际上立起靠谱的招牌。 说白了,这就是给中国企业出海安上“安全垫”,也是在国际上争个说理的话语权。 以前都是别人定规矩,现在咱们自己建靠谱的机构,既能帮企业少踩坑,还能让全世界看到咱们解决争端的底气,这算盘打得够精明。 以后企业在外头碰到麻烦,不用再慌慌张张找别人评理,家门口就有能撑腰的地方,这才是真的踏实。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 《北京立法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

0 阅读:0

猜你喜欢

风云史迹

风云史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