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淮军攻陷太平军军事重镇无锡城,太平军守将黄子隆与其子黄德懋力战被擒,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9-28 15:30:38

1864年,淮军攻陷太平军军事重镇无锡城,太平军守将黄子隆与其子黄德懋力战被擒,成为了淮军的俘虏,二人向淮军主帅李鸿章“求饶”,但是李鸿章根本不给他们父子二人任何生还机会,当即下令将二人就此处死。 黄子隆,广西藤县人,算是老资格了。金田起义那会儿他就跟着干,一路从底层小兵混到了封王,镇守着无锡这座军事重镇。无锡这地方,是苏州和天京之间的重要节点,位置相当关键。忠王李秀成把他放在这儿,可见对他还是有几分信任的。 但问题是,到了1863年底,这信任已经不值钱了。当时的大背景是啥?湘军死磕天京,李鸿章的淮军在苏南势如破竹。李秀成坐镇的苏州告急,急需援兵。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近在咫尺的无锡守将黄子隆和常州守将陈坤书。李秀成派人送去亲笔信,话说的很明白:苏州是咱们的根本,苏州要是没了,天京就更危险了,赶紧来帮忙! 结果呢?黄子隆理都没理。 他不是傻,也不是没看到信,他是心里有了自己的小九九。他觉得太平天国这艘破船,马上就要沉了,没必要跟着一起陪葬。他早就偷偷摸摸地跟淮军主帅李鸿章搭上了线,准备把无锡城作为投名状,换个后半生的富贵平安。 当时抱着这种想法的太平军将领,不止他一个。苏州城里,以纳王郜永宽为首的八个王爷,也正在跟淮军搞“地下工作”。黄子隆还特意派人去跟他们通气,约定好了,等苏州那边“事成”了,他就献出无锡。你看这算盘打得多精,他不出兵救苏州,客观上就是帮了淮军的忙,等苏州一丢,他再献城,这功劳不就更大了吗? 所以,李秀成在苏州苦苦支撑,眼巴巴盼着援兵,却不知道自己最信任的部下,正在背后等着看他笑话,甚至还踩上一脚。最后,李秀成眼看苏州人心已散,外无援兵,只能悲凉地撤回天京。 黄子隆眼看计划通畅,估计心里正美着呢。可他千算万算,没算到李鸿章这个人,比他想的要狠得多。 苏州城确实是“和平”移交了,郜永宽等八个降将,兴高采烈地去淮军大营赴宴,以为荣华富贵就在眼前。结果,酒喝到一半,李鸿章翻脸了。一声令下,八颗人头落地,手下几万投降的太平军也被屠戮一空。这就是震惊后世的“苏州杀降”事件。 这消息像晴天霹雳一样传到无锡,黄子隆当场就懵了。他这条投降的路,被李鸿章亲手给堵死了。现在怎么办?投降是死,而且会死得很难看。那就只剩一条路了:硬着头皮,打。 可问题是,他压根就没准备打仗啊!为了向李鸿章表忠心,无锡城的防御工事基本等于摆设。而且他这些年在无锡,横征暴敛,搞得民怨沸腾,老百姓早就盼着官军来了。人心没了,战备也没了,这仗还怎么打? 没办法,只能临时抱佛脚。淮军大军压境,主将是悍将刘铭传。刘铭传的部队装备精良,清一色的洋枪洋炮。黄子隆这边仓促组织起来的防御,在淮军的猛烈炮火下,跟纸糊的没什么区别。苏州失陷后仅仅八天,1864年1月,无锡城破。 黄子隆带着他儿子黄德懋在城里打巷战,做最后的挣扎,但大势已去,很快父子俩就力战被擒,成了淮军的俘虏。 黄子隆的投降计划,李鸿章一清二楚。在你眼里,你是想“曲线救国”,保全自己。但在李鸿章眼里,你这种不忠不义、首鼠两端的人,毫无价值。你没有在第一时间献城,反而因为害怕被杀而抵抗,浪费了我军的兵力。所以,李鸿章根本没给他们父子任何机会,当即下令,就地处死。 据说,在得知自己要被处以最残酷的凌迟之刑时,黄子隆反而异常平静,一言不发,从容赴死。或许在那一刻,他才真正明白,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战争里,投机取巧,往往是死得最快的那条路。他既背叛了太平天国,又没能取信于清廷,两头不落好,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千刀万剐的下场,实在是可悲又可叹。 就在黄子隆为自己的小聪明付出代价的时候,不远处的常州,他的同僚,护王陈坤书,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选择。陈坤书也看到了苏州杀降的惨剧,他彻底断了投降的念想,带着手下几万将士,在常州城与淮军和戈登的“常胜军”血战了近五个月。城墙被大炮轰塌,就用血肉之躯去堵;援兵被截断,就孤军奋战。最后城破被俘,陈坤书也是骂不绝口,壮烈牺牲。 同样是面对绝境,黄子隆和陈坤书,一个想投机,一个选择死战。结局虽然都是死亡,但历史给他们的评价却截然不同。黄子隆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时代的巨变面前,个人的小算盘,往往会被碾得粉碎。他不是死于愚忠,而是死于自作聪明。他的人生悲剧,也成了太平天国末日悲歌中,一个极其讽刺的注脚。

0 阅读:67

评论列表

1100032

1100032

2
2025-09-28 17:23

小编你确信李秀成是淮军围攻苏州后撤往天京的?

猜你喜欢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